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香港中文授課中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文中學

本條目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學前教育
小學教育
小學派位
自行分配學位   統一派位
中學教育
升中派位
自行分配學位   統一派位
中一學科測驗
授課語文
英文中學   中文中學
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三三四學制
文憑試  改革
校本評核
專上教育
專上學位資訊
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
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
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NMTSS)
專上學位申請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非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
優質教育基金
優質教育新資源
配對補助金計劃
教育局
學生資助處
教育統籌委員會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
香港直資學校議會
英基學校協會
自資高等教育聯盟
應用科學大學聯盟
基本能力評估
全港性系統評估
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
手語輔助教學計劃
教育史
小學會考
中學入學試
學能測驗
中三評核試
高等程度會考
三二二三學制
會考    高考
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
語文能力評核(舊稱教師語文能力評核
教育制度改革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2012年至2023年為通識教育
教育多媒體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姊妹學校計劃
香港STEAM教育
香港幼稚園列表
香港小學列表
香港中學列表
香港國際學校列表
香港大專院校列表
香港特殊學校列表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經濟
地理 - 歷史 - 政治
香港主題首頁

香港中文授課中學(簡稱中中中文中學CMI學校;英文稱為Chinese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意思是粵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下稱中中),此類中學的中一至中三年級,除英文科外,其它各科均採用以中文編寫的課本和講義,課堂上教師以粵語向學生講課(中國及/或中文相關科目或會使用普通話講課,參見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至於中四年級或以上,則依照個別學校而定。

2010年9月實施「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後,香港的中學不再二元地分為「英文中學(英中)」和「中文中學(中中)」,當中亦包括達一定門檻去開辦部分英文班的中學,及「部分科目按組別用英文教學」,即只有部份科目或課時以英文授課的情況,讓學校根據校情去執行教學語言的運用。但坊間及傳媒仍常使用有關名詞,一般會將「全開英文班」的中學稱為「英文中學」。

概況

[编辑]

雖然香港居民以日常使用中文的華人為主,但是1842年開埠後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是由英國管治。此後長達約130年的歲月裡(日佔時期除外),英文是香港唯一的法定語文 ,直至1974年,中文才成為另一法定語文,但其地位仍遠不及英文,加上英文在世界通行的地位,使社會普遍對英文甚為重視,形成「重英輕中」的風氣,甚至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仍然没改變(詳見香港語文)。在普及學校教育以後,就讀英文中學的學生的一直比讀中文中學的高,到1990年代初,用英語學習的學生超過90%。[1]

早期把這種現象作為問題提出來的有兩個關鍵的文件。1982《國際顧問團報告書》指出「教學語言的疏離性與普及教育的包容性的互相衝突」, 認為要解決普及教育及英文中學主導的矛盾,是政府頒令初中用廣州話(中文)教學。1990《四號報告書》提出「中英混用引致中英不通」,批評混合語的使用,建議向學校發出“確實的指引”,勸諭校長採用正確教學語言(中文)。

直接影響當前政策的是1996年的《教統會六號報告書》和1997年9月的《中學教學語言指引》(下稱《指引》)。它們的要點是:

  1. 由1998年開始在所有官津中學實施中文授課;與此同時,證明有條件(學生、教師、支援措施)的學校,可獲批准保留英語教學;
  2. 學校的教學語言在「中學一覽表」公佈;
  3. 增加英語教學資源以保證英語水平;
  4. 訂定教師基準資格以保證教師語言能力。

在政府公佈英文中學名單,以及部分學校為保留英語教學提出申請、教署評核的這段期間,社會上即時引起了不少震撼。而政策實施以來,也出現各種的反響。

香港政府自1998年9月開始實施《指引》,強逼大多數英中轉為中中,在中一年級開始推行母語教學,並逐年擴展至較高班級,當年就有超過7成的中一學生需在新學年起接受母語教學。只容許100間中學(部份學校上訴後增至114間)可保留原有的英文教學。如希望轉為英中,必需得到當時的教育署、後來的教育統籌局或現在的教育局批准。

2009年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政府讓符合資格的學校自由選擇教學語言,包括可全面採用英語授課(但教中文科會用粵語),或全面採用母語教學(唯教英文可用英語)。部分甚至在國外設立僑民學校(或稱國際學校),讓國民及其下一代即使旅居國外,亦可以接受自己本國的教育,並使用自己的母語學習,例如在香港的美國國際學校香港日本人學校法國國際學校德瑞國際學校、韓國國際學校等。

目前香港教育体系内,英語教學、中文教學的情況並存。但香港的八所資助大學和四所自資大學,只以英語授課。

相關政策的批評

[编辑]

政府政策矛盾

[编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回歸後聲稱鼓勵中學推行母語教學,更強逼大部份中學轉為中中,但政府開辦的官立中學絕大部份是英文中學,連部份1990年代才創辦的新官立中學亦是英文中學。

高官未有以身作則

[编辑]

不少香港政府高官的子女,所就讀的都不是推行母語教學的本地中文學校,而是英文學校,甚至是全英語環境的國際學校或外國學校,因此有批評指政府在推行母語教學上沒有以身作則,進一步削弱鼓勵母語教學的說服力和香港社會對母語教學的信心。例如:

  • 前教育局長楊潤雄子女入讀國際學校,並海外升讀大學。張堅庭指楊潤雄為子女選讀國際學校,希望子女習得流利的英文,作出這樣選擇的人必然覺得英文比中文優勝。[5]

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曾榮光教授,於2008年3月14日公佈曾被教育局禁止公佈的母語教學成效追蹤研究。研究顯示首批接受母語教學的中學生,入讀本港大學的機率較英文中學學生大減一半。若中文中學學生在中四、中五轉用英語學習,入大學的機會明顯增加。[6]

香港培正中學的教學模式

[编辑]

1997年香港推行「母語教學」時,經常以「香港培正中學」作為「母語教學」的模範,首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曾參觀該校,並公開演講,指該校過去五年的中學會考英文科平均合格率達百分之八十,比同期全港英文中學在這科的平均合格率高出兩成,證明「母語教學」的成功[7]。 實際上培正中學一直採用「英書中教」(英文書、中文教)的混合模式教學,和政府推行的「中書中教」「母語教學」模式不同[8][9]

參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曾榮光,1997,p232
  2. ^ 長女棄傳統名校轉讀國際學校 梁錦松:求學不是求分數. 香港經濟日報. 2016-10-06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1][永久失效連結] 成報
  4. ^ 董林杉. 香港人大代表建議 先洗老師腦後洗學生腦. 看中國. 2015-03-15 [2022-05-08] (中文(香港)). 
  5. ^ 楊潤雄言論續惹爭議 張堅庭倡禁讀國際學校高官子女. am730. 2018-10-09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母語學成效研究報告曝光 中中入大學少英中一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蘋果日報, 15-03-2008。
  7. ^ 特首董建華先生在參觀本校時的講話. 1997-12-19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培正學生報》第32卷第2期:〈校長專訪〉 (PDF). 2017-07 [2022-05-14] (中文(香港)). 
  9. ^ 葉深銘. 正軌道兮樹風聲:培正中學建校一百三十年史. 三聯. 2020-01-24: 256. ISBN 9789620445675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