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二王廟 (臺灣)

坐标23°01′10″N 120°14′51″E / 23.01941°N 120.24746°E / 23.01941; 120.2474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二王廟 (台灣)

23°01′10″N 120°14′51″E / 23.01941°N 120.24746°E / 23.01941; 120.24746

二王廟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永康區二王里永二街395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鄭府二王爺、關聖帝君
建立时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1]
重建:1954年
地圖
地图
永康二王廟正殿

二王廟位於臺灣臺南市永康區,主祀鄭府二王爺,目前多認為該神祇即是鄭經,是全臺灣唯一主祀鄭經的廟宇[2][3][1][4]。其廟名有時會冠上所在地地名,而稱永康二王廟網寮二王廟[註 1]甲內二王廟[註 2]等等[1][4]。該廟原本在「二王崙」上[註 3],在清中葉是永康上中里的境主廟,但隨著各庄頭各自建廟或廢庄,變成單純的庄廟,於二次大戰後遷到今址[3][1][4]

沿革

[编辑]
重修二王廟碑記(位於廟左)
重修二王廟碑記(位於廟右)

立廟由來

[编辑]

據說二王廟前身為一小祠,於鄭經於二王崙墜馬逝世後建立[1][3]。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註 4],當地仕紳李文奇等人捐資蓋廟,於該年十二月廿六日(1703年2月11日)開工,次年三月建成(1703年4、5月)[1][3]

二王廟之由來除了紀念鄭經的說法之外,還有紀念鄭成功之弟的說法[5][4]。此外除了永康二王崙有二王廟之外,根據蔣毓英《臺灣府志》(1685年)的記載,在府城東安坊也有二王廟[註 5][4]

發展

[编辑]
日治時期的二王廟

據《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記載,林爽文事件時,閩浙總督常青駐節在後甲關帝廳,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有林爽文勢力從南潭、蔦松等處前來,清軍乃前往「二王宮廟」與之交戰[1][3][4]。據說為避免二王廟被發現是崇祀鄭經,乃在該年(1787年)聽從土虱堀王志遠的建議,增祀關聖帝君(據說分靈自後甲關帝廳)[1][3][4]咸豐二年(1852年),董事陳邦基等人重修,咸豐七年(1857年)落成,立有〈重修二王廟碑記〉二石碑為記[1][4]

到了日治時期,二王廟在明治卅七年(1904年)於董願、張媽喜、謝義、沈海、陳可、戴東等信徒募款下再次重修[5][1][3][4]大正五年(1916年),林番薯、李弄、陳港、林裕、孫喜、董丁進、陳標基等人再次修廟[1][3][4]。在皇民化運動期間,因故荒廢[註 6][1][3][4]

二次大戰後,甲內人李案子[註 7]倡修,將二王廟從二王崙遷到甲內聚落內重建[1][3][4]。工程於民國卅八年(1949年)9月24日[註 8]動土,11月18日[註 9]上樑[4]。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完工後,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舉行祈安建醮大典[4][1]。之後在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七十七年(1988年)又有重修[2]

祀神

[编辑]

二王廟除了供奉鄭府二王爺(鄭府二千歲)與關聖帝君外,還供奉有開臺聖王(大王)、鄭府三千歲(三王)[註 10]清水祖師普庵祖師三彭祖師天上聖母觀音菩薩田都元帥中壇元帥關平太子、周倉將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謝范將軍八家將大神與虎爺[4]

二王

[编辑]

根據《臺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1963年)的記載,二王爺的身分有三種說法[4]。一是鄭經,據說他在1681年騎馬到甲內附近時,突然暈厥墜馬,後來病逝,後人遂建祠奉祀稱二王爺[4]。二是鄭成功之弟,傳說他隨鄭成功來臺時,因嘉義地區有賊匪生事,乃前往討伐,追擊到二王崙時落馬而死,後人乃建廟供奉[5][4]。三是認為二王爺其實是兩個人,分別是鄭成功四子鄭睿與十子鄭發,兩人來臺後未娶妻就去世(現存其墓「藩府二鄭公子墓」),之後顯靈保佑民眾,遂建廟奉祀[4]。今多採鄭經之說[註 11]

此外也有說法認為「二王」其實是指武王鄭成功與文王鄭經的合稱[註 12],蔡相煇〈二王廟與鄭成功父子陵寢〉(1984年)一文便提到鄭經死後與鄭成功合葬,故稱二王[4]。戴文鋒《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從此說,認為二王廟原本是主祀「文、武二王」之廟,後人誤以為「二王」是指排序,所以主祀神變成只剩鄭經[4]

宗教活動

[编辑]

二王廟的關聖帝君壽誕是在農曆五月十三日,二王爺壽誕則是在五月十五日[4]。在二王爺壽誕前,依二王爺旨意繪在壽誕三天前舉行「三日遊」或「一日遊」的夜巡遶境,且因兩尊主神壽誕接近,通常會一起出轎遶境[4]。1980年代之後改成三年一巡(日巡),2010年才依神明旨意恢復夜巡[4]

傳說

[编辑]

傳說在清朝末年時,二王廟所在的二王崙周邊都是大榕樹,要到甲內只能從二王廟旁的小徑(相當於今之永二街)進出[3]。當時有一群盜賊橫行,且會故意放出預告給要搶劫的聚落[3]。甲內的居民某日得知三天後將遭盜賊侵襲,因治安敗壞無法寄望於官府,只得向二王爺祈求保佑[3]。而就在盜賊預告的當天,這群盜賊到了二王崙之後卻找不到路,傳說這是二王爺顯靈,讓周遭的榕樹枝條擋住小徑,也包圍住甲內,使盜賊鎩羽而歸[3]

其他

[编辑]

過去二王廟舊址旁邊有「菜豆市」,市場邊有個小販賣的粽子很有名[7]。據說二次大戰時要到南洋當軍伕的人會在菜豆市集合,出發前每人發給一顆肉粽[7]。當地有諺語「送啊送,送去二王吃肉粽」,一說指的是被拉去從軍的事[7],另一說是指送去墳場[8]

註釋

[编辑]
  1. ^ 該地原屬「網寮里」,1994年分出「二王里」[4]
  2. ^ 當地舊稱「甲內」[4]
  3. ^ 舊址在今永康中山南路(舊稱「南新公路」)砲校對面南側,二王里活動中心廣場內[1][3][4]。《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的所在地是「永康庄網寮780」[5]
  4. ^ 臺南州祠廟名鑑》也記載二王廟創立於康熙四十一年[5]
  5. ^ 《臺灣府志‧卷六》:「二王廟:在東安坊,云神乃代天巡狩之神,威靈顯赫,土人祀之,內有寧靖王書匾「代天府」三字。」 學者石萬壽〈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一文認為該廟乃鄭克塽紀念鄭經而建於孔廟東北,原臺南警察署[4]
  6. ^ 皇民化運動期間,日本人曾在二王廟舉行「諸神昇天」的儀式焚燒神像,其中包括鹽行天后宮的大媽[6]
  7. ^ 李案子為李文奇(康熙年間倡建者)之後代[3],曾任永康庄警防團長、永康鄉民代表、網寮村村長[4]
  8. ^ 農曆八月三日[4]
  9. ^ 農曆九月廿八日[4]
  10. ^ 其身分眾說紛紜,《南瀛祀神故事誌》寫說是二王爺的結拜兄弟[4][2]
  11. ^ 相對鄭經的「二王」之稱,石萬壽〈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一文提到鄭成功祖廟原稱「先王廟」,有了鄭經的二王廟後,乃改稱「大王廟」[4]。但戴文鋒《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指出此說未見於文獻,乃石萬壽教授於1970年代採風遺老所得[4]
  12. ^ 夏琳《閩海紀要》一書提到鄭克塽在永曆卅五年(1681年)拜表請追謚,「謚先藩為文王,追謚賜姓延平王為武王」。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永康二王廟簡介〉.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03: 頁297、298. ISBN 957-01-6745-9. 
  2. ^ 2.0 2.1 2.2 黄文博. 《南瀛祀神故事誌》. 臺南縣政府. 2009-03: 頁283─284. ISBN 978-986-01-7700-8.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許書銘、簡辰全、洪郁程. 《南瀛神明傳說誌》. 臺南縣政府. 2010-06: 頁345. ISBN 978-986-02-3581-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戴文鋒. 《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 臺南縣永康市公所. 2010-12: 頁85-100. ISBN 978-986-02-5530-0. 
  5. ^ 5.0 5.1 5.2 5.3 5.4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頁58 (日语). 
  6. ^ 鹽行天后宮簡介. 臺南市永康區公所. [201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7.0 7.1 7.2 周宗禎. 〈永康二王廟 鄭經愛玩辦遶境〉. 《聯合報》. 2007-06-09: C2 台南縣新聞. 
  8. ^ 風俗民情. 永康區公所. [2016-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