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分散网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分布式网络

分散网络也称“分布式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s)。它与中央控制式网络系统相对应,是一套全新的网络系统。

结构

[编辑]

每台电脑都是一个“节点”(node),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联,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此种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央的概念,而且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相对于中央控制式网络,分布式网络只重视结果——把信号送到目的地,而不关心过程——通过何种途径传输。

网络专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ute)对分组交换及网络传播原理做了如下解释:

研发历史

[编辑]

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L.克莱因罗克(L.Klenrock)博士发表论文《大型通讯网络的信息流》,第一次详细论述了分布式网络理论。

60年代,美籍波兰人保罗·巴兰撰写多份报告,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式网络理论而且提出后来网络传播的核心——“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1965年,在兰德公司的支持下,巴兰正式向美国空军提出建立分布式网络的计划。由于巴兰的想法适合军方的需要,因而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高度重视。按照分布式网络的原理,由于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所以网络的任何节点遭到破坏,都不至于影响整个网络,而且节点越多,网络的安全性能就越高。

与此同时,英国物理学家D.W.戴维斯也提出“分布式网络”理论,其原理同巴兰的构想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命名。巴兰将拆分的、便于传送的数据称为“块”。而戴维斯经过深思熟虑,并请教语言学家后,选择了“包”这个术语,从此拆分传送数据的方式也就被称为“分组交换”。另外,戴维斯构想分组交换的初衷,也同巴兰为军方服务有所不同,他是想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网络系统,从而使更多的人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影响

[编辑]

“分布式网络”理论一旦用于美国军方系统,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互联网前身——阿帕网也就应运而生了。

今天的互联网依旧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理论和包切换之上。

参见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 [美]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