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华门 (北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北京中华门
北京皇城中华门(1912年)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此門曾是明、清、民国三朝的象徵國門,平常日子不得開啟。

历史沿革

[编辑]

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曾短暂改名为大顺门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1914年,千步廊被拆除。

1952年8月,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就拆除天安门旁边两侧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进行商议[1],決定於1954年拆除。

1958年到1959年,北京一年之内完成了十大建筑,被誉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天安门广场需要继续扩建,许多城墙、门楼在拆迁范围之内。据照片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中华门仍在。

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兴建期間,因中华门有碍视线,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北京的中华门正式拆除[2]千步廊东西红墙也被拆除,中华路也随之消失。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作为毛泽东遗体的永久停灵处。

建筑特色

[编辑]

作为皇城与市井的分界,中华门建筑风格庄严厚重,具有很高的规制,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各一,下马石碑各一”。中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类似的规制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大红门有用。

清朝时,大清门至正阳门之间是用石栏杆围成的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时这里曾是闹市街道,俗呼“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清朝时,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通过后门神武门进入。

图片

[编辑]

轶闻趣事

[编辑]

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后,四月初一改此门为“大顺门”[3]。李自成不久后失败,退出北京,匾额也未刻成。

据传原大清時的门匾材質是石頭,並用平常刻印用珍贵的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中华民国成立後,选定了在1912年10月9日,也就是辛亥革命周年庆典的前夕,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原本的構想是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没想到将石匾拆下后发现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使用了这个办法。所以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挂于檐下。[4]原石匾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移交首都博物馆[來源請求],但此传言已经被前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关介之在其著作《北京宫殿志》(1956年出版)中否定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六百年前建的国门,苏联专家建议:拆除!梁思成痛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0年12月20日,腾讯新闻
  2. ^ 存档副本. [2014-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3. ^ 明季北略·卷二十
  4. ^ 北京宮殿志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