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史蒂芬·桑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史蒂芬·松德海姆
史蒂芬·桑坦
Stephen Sondheim
史蒂芬·桑坦,攝於1976年
作曲家
出生
史蒂芬·約書亞·桑坦
Stephen Joshua Sondheim

(1930-03-22)1930年3月22日
逝世2021年11月26日(2021歲—11—26)(91歲)
职业作曲家作詞家
音乐类型音樂劇
活跃年代1954年-2021年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創歌曲
1990 《迪克·特雷西
劳伦斯奥利弗奖
最佳新音樂劇
1980 Sweeney Todd
1987 Follies
1988 Candide
1991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2001 Merrily We Roll Along
Special Laurence Olivier Award
2011 "in recognition of his contribution to London theatre"
其他奖项
普立茲戲劇獎
1985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總統自由勳章
2015

史蒂芬·約書亞·桑坦(英語:Stephen Joshua Sondheim/ˈsɒndhm/;1930年3月22日—2021年11月26日),美國著名音樂劇電影音樂作曲家劇作家,曾經獲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七次托尼獎,托尼獎戲劇終生成就獎,多次葛萊美獎項以及一次普利策獎。他被譽為是「美國音樂劇界最重要及最具知名度的人物」。[1]他包辦作曲及作詞的著名音樂劇有《理髮師陶德》、《春光滿古城英语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夥伴們》(Company)、《癡人大秀》、《小夜曲》、《與佐治在公園的星期天》、《拜訪森林》以及《刺殺》等等,而負責作詞的音樂劇則有《西城故事》以及《吉卜賽人》。他是美國劇作家協會1973年至1981年的主席。

早年

[编辑]

史蒂芬·桑坦是赫伯特·桑坦和珍妮·桑坦的兒子,生於紐約,並在紐約曼哈頓的上西區成長,後來曾居住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父親赫伯特是製衣商人,母親珍妮是服裝設計师。史蒂芬·桑坦自九歲第一次接觸百老匯音樂劇之後便對音樂劇產生熱愛。在十歲時,他的父母離婚,史蒂芬跟隨母親生活。

事業

[编辑]

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的教育

[编辑]

史蒂芬·桑坦十歲認識占美·汉默斯坦,占美是著名劇作家及作詞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的兒子。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成為桑坦心目中的父親,也是他的音樂劇啟蒙導師。汉默斯坦的音樂劇《南太平洋》演出時,桑坦遇上了導演哈洛·普林斯(Harold Prince),日後許多桑坦的著名音樂劇都是由普林斯導演。

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高中喬治學校(George School)就讀期間,桑坦首次創作了一齣校園喜劇音樂劇《喬治作品》(By George),獲得同學的欣賞。但奧斯卡·汉默斯坦卻指出該劇劇本和歌詞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指導桑坦去撰寫更多音樂劇練習,讓桑坦獲益良多。

在1950年,桑坦自麻省威廉士鎮威廉姆斯學院畢業。畢業後,桑坦跟隨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學習作曲。巴比特以創作無調性音樂著名,但他認為桑坦在有調性的音樂風格裏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桑坦因此逐漸發掘到自己的音樂風格,以有調性的音樂為主,雖然他亦經常運用半音及不協調的和弦。

初期寫作生涯

[编辑]

桑坦形容最初幾年的創作生涯頗為艱苦。在1950年代,他曾在荷李活為電視劇集Topper撰寫配樂。桑坦後來回顧時認為電影配樂的經驗對他有重要影響。1954年,他創作了《星期六晚》(Saturday Night),但該作品直至1997年倫敦的演出之前,一直都沒有上演的機會。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桑坦事業的突破。由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作曲,桑坦作詞,傑洛美·羅賓斯(Jerome Robbins)導演,並在1957年上演了共732場。雖然這是桑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桑坦卻並不滿意,認為自己的歌詞寫得太過像詩歌,並不切合劇中角色的身份。

接著他為另一齣著名音樂劇《吉卜賽人》作詞。雖然桑坦希望包辦作曲填詞,但主演的明星埃塞爾·默爾曼(Ethel Merman)卻推薦了朱利·史坦(Jule Styne)作曲。在這個劇裏,桑坦也是第一次和編劇阿瑟·勞倫茲(Arthur Laurents)合作。《吉卜賽人》在1959年首演,共上演了702場。

在《春光滿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桑坦終於有機會包辦作曲及作詞。《春光滿古城》在1962年首演,共上演了964場。劇本由Burt Shevelove及Larry Gelbart撰寫,改編自羅馬帝國時期的劇作家普羅托斯(Plautus)的荒誕劇。該劇贏取了當年的托尼獎年度最佳音樂劇獎,但桑坦的音樂卻沒有獲得提名。

之後幾年桑坦的事業並不順利。1964年的《眾人皆懂的口哨》(Anyone Can Whistle)劇評評價甚低,只上演了九場便告終,直至1995年重演之後才逐漸為觀眾認識。1965年他和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合作,為難道我聽見華爾茲?(Do I Hear a Waltz?)填詞,但合作並不愉快。1966年他為外百老匯的一個節目《瘋狂表演》(Mad Show)之中的一首歌曲填詞,但在節目介紹裏他僅僅以筆名出現。

七十年代的成熟期

[编辑]

在1970年桑坦創作的《夥伴們》(Company)終於帶來突破。這是桑坦和導演哈洛·普林斯首次合作,直至1981年兩人一直合作創作了許多音樂劇。《夥伴們》以幽默的角度描寫都市人種種不安定的婚姻和伴侶關係,被認為是當時百老匯音樂劇中少有的深刻的作品。《夥伴們》更突破了以往音樂劇的故事形式,被稱為「概念音樂劇」,劇本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發展,雖然也著眼於人物關係,但卻並不會像通俗劇那樣有開端、衝突、大團圓結局的故事鋪排。

1971年的《富麗秀》(Follies)原名《樓上佳人》(The Girls Upstairs),繼承了《夥伴們》概念音樂劇的形式。二三十年代美國盛行富麗秀(Follies),這齣音樂劇講述兩對當年曾參與富麗秀的夫婦,數十年後故地重聚的所見所聞,反映了幾十年來美國社會的變遷。桑坦以懷舊的音樂風格模仿埃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和蓋希文(Gershwin)的早期百老匯音樂劇。因為佈景及服裝皆極盡奢華,這個音樂劇雖然大獲好評,卻結果以虧本收場。

桑坦1973年的作品《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劇本改編自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這齣音樂劇幾乎從頭到尾都是華爾茲或者三拍子的舞曲。音樂風格裏有拉威爾(Ravel)、布拉姆斯(Brahms)以及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的影子。而桑坦的多聲部合唱,更運用了複雜的對位法。這齣音樂劇被當年時代雜誌評為桑坦最優秀的成就。

1976年的《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是少有融合東方戲劇風格的音樂劇。內容描述日本明治維新的年代,美國以船堅炮利打破了日本的鎖國政策,日本因而走上現代化之路。這個劇從日本人的視角描述,批評西方殖民主義對亞洲文化的影響,更運用了能劇歌舞伎的戲劇風格,演員經常以舞蹈或默劇表達劇情,而故事則由旁述者敘述。這齣劇更以全男班演出,而且主要角色皆由亞洲裔演員飾演。在音樂風格上桑坦亦嘗試模仿日本傳統音樂,除了運用了日本的樂器,歌詞亦常常模仿日本俳句的詩歌形式。

1979年的《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可能是桑坦最為人熟悉的音樂劇。內容以工業革命時期、貧富懸殊的倫敦作為背景,講述理髮師為了復仇而導致人吃人的故事。《理髮師陶德》在2007年由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拍成電影

晚期作品

[编辑]

1981年的《那些曾經有過的歡樂歲月》(Merrily We Roll Along)由George Furth編劇,是首齣以全倒叙法叙事的音樂劇,亦是桑坦音樂風格上比較傳統的作品,雖然首演時並不成功,只演了16場,但其中有部份熱門歌曲後來被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和卡莉.賽門(Carly Simon)演唱及灌錄唱片。

在《那些曾經有過的歡樂歲月》的失敗以後,桑坦和哈洛·普林斯便開始分道揚鑣。1984年,桑坦開始和當時一位年青導演詹姆斯·拉潘(James Lapine)合作,創作出《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英语Sunday_in_the_Park_with_George》(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為桑坦的事業再次帶來另外一個突破。這齣音樂劇以畫家喬治·秀拉(George Seurat)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為題材,探討藝術的價值以及在商業社會中如何平衡藝術和商業效益的關係。桑坦利用類似「點描法」的手法,以一個個片段去刻劃每個人物。這齣音樂劇在1995年獲得普立茲戲劇獎,並被作曲家及指揮家伯恩斯坦形容是桑坦最有個性的作品。

桑坦和詹姆斯·拉潘1987年合作創作的《步入森林》(Into the Woods),顛覆了格林童話的故事如小紅帽、灰姑娘等等的大團圓結局,在故事裏每一個角色最終都會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同年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獲得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獎,桑坦和拉潘卻藉著《步入森林》分別奪得托尼獎最佳音樂和最佳劇本獎項。

桑坦和約翰·懷德曼(John Weidman)1990年在外百老匯的劇院上演的作品《刺客》(Assassins),引起當時廣泛爭論,因為1990年正值波斯灣戰爭,這個音樂劇卻以另一個角度去描寫反面人物,似乎在歌頌美國歷史上行刺總統的刺客,。這齣劇在十年後2001年9月再次排演,卻剛剛又發生了911事件,以致製作的劇團決定暫停演出計劃。直到2004年4月才有機會在百老匯上演,獲得了托尼獎最佳重演音樂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1994年的《激情》(Passions)改編自伊吉尼奥·雨果·塔切蒂(Iginio Ugo Tarchetti)1869年的小說《佛斯卡》(Fosca),描述一位軍官和一位被認為是精神病患人之間的愛情。

在九十年代末,桑坦再次和哈洛·普林斯合作,2000年本來打算演出音樂劇《Wise Guys》,但計劃延遲,後來改名為《反彈》(Bounce)。內容講述二十世紀初,美國兩位兄弟成為企業家的故事,2003年在華盛頓芝加哥上演,劇評的評價不佳,只能等到2008年才有機會在紐約外百老匯的The Public Theater上演。

桑坦在2006年接受倫敦Timeout雜誌訪問時,說因為年紀漸長的關係,而且以往成功的劇作變成了觀眾對新劇的期望,令他感到難以突破,缺乏信心去創作新劇。[2]在2008年接受Playbill.com訪問時,則表示自己正在批注以往音樂劇的歌詞,有可能會在不久將來出版。在2008年至2009年,桑坦接受Frank Rich訪問並在多間大學演講。除此之外,導演詹姆斯·拉潘準備在2009年4月15日在阿特蘭大舉辦一場名為iSondheim:aMusical Revue的表演。

百老匯以外

[编辑]

除了音樂劇以外,桑坦亦有不少其它工作及興趣。在1968年至1969年之間,他在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刊登了不少填字遊戲。他曾經和Anthony Perkins一起為1973年電影《勾魂遊戲》(The Last of Sheila)撰寫劇本。在1996年桑坦曾經為舞台劇《逃離謀殺》(Gettomg Away with Murder)撰寫劇本,但觀眾反應不佳,只是預演了29次及正式上演17次。

桑坦亦曾為不少電影配樂。1990年,他為由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導演的電影《至尊神探》(Dick Tracy)撰寫了一系列歌曲,由麥當娜主唱的Sooner or Later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个人生活

[编辑]

内向而孤独是桑坦的个人标签。在接受法蘭克·瑞奇英语Frank Rich采访时,他说:“这种置身局外的感觉——成为他人既想亲吻又想杀死的人——在我人生很早的阶段就出现了。”他直到40岁才出柜。他在 1990 年代与剧作家彼得·琼斯一起生活了八年。2017年,他与杰弗里·斯科特·罗姆利结婚。他们住在曼哈顿和康涅狄格州的罗克斯伯里。

桑坦于2021年11月26日在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音樂劇作品

[编辑]

除非特別注明,音樂及歌詞皆為史提芬.桑坦創作

與桑坦一起(Side By Side By Sondheim, 1976),嫁給我一會兒(Marry Me A Little, 1980),你明天會愛上(You're Gonna Love Tomorrow, 1983)以及湊在一起(Putting It Together, 1993)都是為了紀念桑坦貢獻而製作的綜合表演,其中的樂曲皆選輯自其它桑坦的音樂劇。

注釋

[编辑]
  1. ^ Rich, Frank. Conversations With Sondheim. The New York Times. 2000-03-12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8). 
  2. ^ 2006 Sondheim fea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out.com London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