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柯氏喙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喙鲸属
柯氏喙鯨
化石时期:上新世至今,5.332–0.0 Ma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鲸下目 Cetacea
科: 喙鲸科 Ziphiidae
属: 喙鲸属 Ziphius
种:
柯氏喙鯨 Z. cavirostris
二名法
Ziphius cavirostris

柯氏喙鯨(學名:Ziphius cavirostris),旧称柯维氏喙鲸,又称柯维氏鲸。是喙鯨科中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種。直到10至20年前,幾乎所有研究資料都來自於擱淺個體的調查,目前科學家對牠們的分布、數量、與行為等已有更深入的瞭解。即使經過了許多勘查與研究,柯氏喙鯨與中喙鯨屬之間的分類關係仍然無法確定,在海面上很難區分兩屬喙鯨,若是有經驗的觀察者較有辨別的可能。牠們又被稱作鵝喙鯨(Goose-beaked Whale)鹅嘴鲸,由於其頭部側面觀有點像鵝的頭部而得名。種名“cavirostris”源自拉丁文的“cavus”,意為“中空的”或“凹陷的”,反映雄鯨前額鼻骨凹陷的特徵。 柯氏喙鯨也比一般喙鯨難觀察。

基本資料

[编辑]

其他俗名:柯維氏喙鯨(舊譯)、Goose-beaked Whale(英)、ZIPHIUS(法)、BALLENA DE CUVIERZIPHIO DE CUVIER(西)

脊椎骨數目:頸椎7塊、胸椎9-10塊、腰椎9-11塊、薦椎0塊、尾椎19-22塊;總計46-49塊

出生時身長體重:2.0-2.7m、250-350kg

最大身長體重記錄:雄-7.0m、雌-6.7m;體重可達2,030-3,400kg

壽命:至少約40年,可能達60年以上

外型特徵

[编辑]

柯氏喙鯨的體型中等,相當粗壯而呈雪茄狀。由於牠們的吻突比其他喙鯨短,且額隆略呈球狀而凸出,整體外觀似乎前端被截去了一樣。額隆隆起的幅度大,但到了短而粗的嘴喙部分則較平緩。嘴部曲線短,側面觀先略往下彎曲,至中段往上翹至接近眼睛水平高度。背鰭相當小,呈鐮刀形,位於背部約體長2/3處。胸鰭相當小而窄,兩側體壁有所謂的“胸鰭窩”可收納胸鰭,此構造可能與游泳有關。和其他喙鯨一樣,在喉嚨兩側各有1道深溝。僅成年雄鯨長有外露的牙齒,位於下顎最高處,即使閉上嘴時仍可看見,有時會有茗荷介附生。

一般而言,其體色為深灰色,有一些反蔭蔽(countershading,動物保護色的一種類型;這類動物背部深於腹部,上面投下的光線使它全身顏色均勻而不醒目)的效果。成年雄鯨頭部為白色,此淺色區域會往後方背部小部分延伸;雌鯨外觀呈深灰至紅褐色,頭部較淺但不及雄鯨那般對比明顯。眼睛周圍區域顏色較深,前後方皆有淺色的月牙形或山形斑紋。皮膚表面常有許多橢圓形白斑與細長白線痕,特別是在腹部與身體側面,前者可能是遭雪茄鮫(或稱達摩鯊 cookie-cutter shark, Isistius brasiliensis)咬傷或遭八目鰻(或稱七鰓鰻 lamprey)吸附所造成的傷痕,而後者則可能是雄鯨彼此間爭鬥時牙齒劃傷留下的刮痕。幼鯨背部顏色較暗而腹部較淺。

分布

[编辑]

除了兩極附近高緯度海域以外,柯氏喙鯨可說是遍布全世界,主要棲息於熱帶至冷溫帶的深層海域。擱淺在世界各地都曾發現,北大西洋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美國東部與加勒比海,甚至地中海也曾有發現記錄;南大西洋的記錄較少,最南達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Tierra del Fuego)。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島、下加利福尼亞半島(Baja California)直到智利南部,以及夏威夷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地。牠們在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南部有季節性出現的情形,牠們主要在冬末與春季出現(2至5月),集中於狹窄緯度範圍(北緯43度30分至45度30分),水深1,500至3,000公尺深處。牠們似乎有非常特殊的棲地需求,例如海底坡度梯度有高度變化的水域。

属于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習性

[编辑]

柯氏喙鯨一般單獨或組成3到12頭左右的小群體活動,若在主要覓食區則可達25頭。其噴氣低而發散,在海面看來相當模糊。在少數地點曾目擊到牠們進行躍身擊浪的動作。牠們能潛水20-40分鐘,在海面時每10-20秒噴氣1次。一般推測牠們會以深潛的方式來避開接近的船隻,所以要觀察的話以從後方接近最佳。柯氏喙鯨的擱淺記錄比其他喙鯨要來得多,在哥斯大黎加加拉巴哥群島曾有集體擱淺記錄。

生殖

[编辑]

秋季似乎是生產高峰,其餘幾乎一無所知。

食性

[编辑]

一般認為柯氏喙鯨主食1,000公尺深處的槍烏賊(squid),但由其胃內容物的研究發現,魚類似乎佔相當大的比例,可能也會食用甲殼類。因為牠們不具功能性牙齒,柯氏喙鯨應以抽吸的方式獵食,其他喙鯨可能也是如此。

現狀

[编辑]
擱淺的柯氏喙鯨

由於牠們難以偵察或辨識,其數量不明。由美國西海岸的調查顯示當地約有數千頭棲息。和其他喙鯨比較起來,柯氏喙鯨由於分布廣泛與出現率較高,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也較大。日本曾經少量捕捉柯氏喙鯨,年獲量3-35頭,多半由捕貝氏喙鯨的捕鯨船捕獲。其中67%為雄性,但此數據尚不足以說明實際族群的性別比例。另外牠們也可能陷入深水域的流刺網而死亡。有強烈懷疑指出,牠們對於特殊噪音非常脆弱,在工業區、軍事區、甚至是遊戲區附近容易威脅牠們的生存。

參考書目

[编辑]
  1.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鹅喙鲸.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馬克·卡沃達著;馬丁·卡姆繪圖;陳順發翻譯,《鯨與海豚圖鑑》,貓頭鷹出版社,1997 [民86]:142-143頁。 ISBN 957-9684-16-2
  • Hadoram Shirihai / illustrated by Brett Jarrett,《A Complete Guide to Antarctic Wildlife: The Birds and Marine Mammals of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and the Southerocean》,Alula Press Oy, 2002: p349-352. ISBN 951-98947-0-5
  •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254-257. ISBN 0-375-41141-0
  • Mark Carwardine / illustrated by Martin CammDorling,《DORLING KINDERSLEY HANDBOOKS: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Dorling Kindersley, 1995: p142-143. ISBN 0-7513-2781-6
  • John E. Heyning,《Cuvier's Beaked Whale(Ziphius cavirostris)》,edit by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etc.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Academic Press, 2002: p305-307. ISBN 0-12-551340-2
  • John E. Heyning,《Cuvier's Beaked Whale - Ziphius cavirostris G. Cuvier, 1823》,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4: River Dolphins and the Larger Toothed Whales》,Academic Press, 1989. ISBN 0-12-588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