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拉流斗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大豹共同體
大豹共同體
Qutux Llyung Topa
拉流斗霸
1600年前—1907年
首都大豹大社
常用语言泰雅語
宗教
優圖希信仰
總頭目 
• 約1840年代
Kotas Uxi
• 起訖年不詳
Ukan Syat
• ?-1908
瓦旦·燮促
历史时期史前日治時期
• 建立
1600年前
1886年
1900年
• 滅亡
1907年
继承
大日本帝國
今属于 中華民國

拉流斗霸泰雅語Qutux Llyung Topa),即大豹共同體[1],簡稱大豹(泰雅語:Topa),為泰雅族賽考列克群所建立的部落聯盟式政權,統治中心位於大漢溪支流三峽溪中上游地帶,即現今新北市三峽區南部大豹溪周邊山區。

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拉流斗霸屢遭清廷開山撫番,以及大日本帝國理蕃政策的武力侵略。日治初期,其族人在與日本爆發的大豹溪事件中戰敗投降,其領域隨後則完全由臺灣總督府引進的漢人佔領,遺族十餘年後更全數被迫遷移至現今的桃園縣復興鄉山區[2]

歷史

[编辑]

約莫百餘年前,Syat Sita帶領族人從發海地走到松麓,再分批從南投北港溪上游北上,抵達今新北市三峽五寮與大豹溪流域一帶之後,創建以大豹部落(亦稱為大豹社)為政治經濟中心的大豹共同體。以成福(泰雅語:Ngasal Yaya)到新店屈尺一帶與為界。1870年,清政府在三角湧界線旁設立隘丁十名戍守邊疆[2]

1862年,瓦旦·燮促生於大豹社(位於今新北市三峽區)。成年後公推為大豹大社(泰雅語:Bngciq頭目,及大豹共同體總頭目。

清治末期,1887年,因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清軍入侵大埧七社(日治以後改稱大豹社),總頭目亞未·燮促(泰雅語:Yawi Syat)不敵投降。

日治初期,時任大豹總頭目瓦旦·燮促原本想要在橫溪大寮地一帶,在相當接近漢人生活圈的地點,設立第十四個部落,並開始種植經濟作物馬藍,預計將獲取的費用,一部分用來支助在獅子頭山一帶游擊的漢人反抗軍,以鞏固雙方的攻守同盟關係。

1900年6到8月,北部泰雅族為了反抗日本的樟腦砍伐,四處襲擊隘寮。應接不暇的戰事,使得當時的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決定改採「封鎖」政策,嚴禁平地人與泰雅族交易食鹽與鐵器,並在山腰地帶派遣軍隊重點封鎖,增強既有的隘勇線。其中,特別編派40人駐紮於三角湧,負責十六寮經十三添到金面山一帶的隘勇線。從這時候開始,三角湧隘勇線登上了臺灣森林殖民史的舞台[1]

在1904年的雞罩山(崙尾寮)推進隘勇線的規畫裡,日本計畫從大豹溪左岸的瓦厝埔平原出發,經由雞景山(今日的雞罩山)、崙尾寮,接到熊空山、竹坑山方面的隘勇線,從既有的三角湧隘勇線往南壓迫大豹,日本部隊從大寮地集結出發以後,日軍在設置隘勇線途中,遭到大豹人襲擊而潰逃,最後大豹群擊退了日本的侵略部隊,大豹群因此繳獲一門「七𥑬米山砲」,但因不諳操作,隨即棄置於山谷[3]

然而在1905年至1907年間,日本總督府進行「理蕃政策」,並透過修築隘勇線的方式,入侵了大豹群的傳統領域,企圖消滅當時強盛的大豹。1906年秋,在354高地茶園地方與日軍警發生衝突,當時日方進攻轉進中,日軍與漢人隘勇死傷不少震驚日本政府,並加派軍警增加大砲、手榴彈等重武器支援,致族人在戰役中也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於隔年5月動員1,900名軍警,計畫將隘勇線推進至插天山,雙方在枕頭山展開激烈的攻防戰,並互相駁火長達三個月,日警、隘勇戰死者計有上百名[2]。最終於10月3日日方攻破而占領插角大豹大社,頭目瓦旦·燮促的宅第遭受大砲搗毀,大豹滅國,領土被劃入臺北州海山郡,原有13社千餘人,戰役後僅在詩朗、志繼兩社共58戶298人,日本文獻最後記載了大豹的「滅亡」[4]。最後日軍因死傷慘重而停戰,並設立大豹忠魂碑紀念死傷的軍警。

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5]

疆域

[编辑]

大豹領土東界為熊空山(泰雅語:Katu)、加九嶺、達蓋埡口(泰雅語:Quri Takai)、熊空南山到東眼山,北面以白雞山(泰雅語:Quri Giri)與附近的鞍部(泰雅語:Quri Llihan),一直到成福、大寮一帶為界;西面則至十八洞天(泰雅語:Hbun Sbutun)、五寮溪一帶。大豹社的生活空間雖然集中在大豹溪與五寮溪流域,然而獵場與種植地的區域卻廣達三峽的大埔、橫溪與新店的平廣坑,其最北界則可至三峽與土城交界的內坡山、媽祖山、長壽山等連接形成的山陵線。以成福到新店屈尺一帶與番界為界[2]

行政區劃

[编辑]

大豹以大豹大社為中心,再與金敏社(泰雅語:Knabil)、有木社(泰雅語:Ibox)、詩朗社(泰雅語:Silung)和其他各小社等,共約13個部落共同組成[6]

大社 組成部落
大豹大社 大豹本社(泰雅語:Nguq)、九歪社、伊仔社、老仔社(泰雅語:Luhun)、Asi、Tunuq
金敏大社 金敏社
有木大社 有木社、Tunuq Sinplan和Tbihi
詩朗大社 詩朗社、Quss、Sopin

遺族

[编辑]

戰後,1947年瓦旦·燮促之子樂信·瓦旦漢名林瑞昌)提出「臺北縣海山區三峽鎮大豹社原社復歸陳請書」,請求取回祖居地,但未獲回應。1952年11月,樂信·瓦旦因涉及「高砂族自治會」組織[7],遭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以「高山族匪諜案」罪名逮捕下獄,於1954年4月17日被槍決。

2016年8月1日,立委高金素梅帶領泰雅族人及學者,重返大豹社戰役歷史現場告慰祖靈,表示未來將在三峽大豹忠魂碑附近,建立大豹社紀念碑,讓後代更加了解歷史真相,並宣告建碑行動正式開始[8]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高俊宏.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新北: 遠足文化. 2020. ISBN 978-986-508-082-2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傅琪貽. 大豹社事件. 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 新北: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0. ISBN 978-986-5435-31-8 (中文(臺灣)). 
  3. ^ 高俊宏. 山裡的空氣,是一段又一段憂鬱的故事. 新新聞. 風傳媒. 2021-02-13 (中文(臺灣)). 
  4. ^ 來訪東眼山一探大豹群故事館.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1-01-15 (中文(臺灣)). 
  5. ^ 高俊宏. 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新北: 遠足文化. 2017. ISBN 978-986-95479-0-1 (中文(臺灣)). 
  6. ^ 傅琪貽. 大嵙崁流域北泰雅族抗日事件始末 (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报告) (臺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 NSC 98-2410-H-004-020 (中文(臺灣)). 
  7. ^ 吳叡人. 「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 許雪姬 (编). 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 (PDF). 臺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2008: 323–364. ISBN 978-986-01-158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中文(臺灣)). 
  8. ^ Tjuku、Talu. 大豹社告慰祖靈 宣告建立大豹社紀念碑.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6-08-01 –通过YouTube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