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氈苔
小毛氈苔 | |
---|---|
此圖認為是東海毛氈苔(Drosera tokaiensis)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
属: | 茅膏菜属 Drosera |
种: | 小毛氈苔 D. spatulata
|
二名法 | |
Drosera spatulata Labill. 1804
|
小毛氈苔(學名:Drosera spatulata)又名匙叶茅膏菜、宽苞茅膏菜[1][2][3],在分類學上屬於茅膏菜科中的茅膏菜屬之下,是一種食蟲植物。拉丁學名描述的是其葉形。主要分部於亞太地區,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與紐西蘭。生長方式類似好望角毛氈苔。生長於潮濕的環境。
型態
[编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紅色無莖。葉根生,連坐型,寬匙形,長9-12毫米,寬2.5-3.5毫米,葉上有緻密的腺毛;葉柄短。花葶長可達15厘米;總狀花序,無分枝,花數少或多。花呈白色或粉紅色,花瓣長度約為萼片長的1.5-2倍;有5枚雄蕊,3枚二分岔的花柱。蒴果約1.5毫米長,種子極小。 [4]
本品種跟東海毛氈苔(Drosera tokaiensis)長的一樣,但東海毛氈苔也會有一些差別。
其葉的表面及邊緣密生大大小小的腺毛,膨大的頂端會分泌黏液。當小昆蟲被晶瑩剔透的黏液吸引靠近腺毛,就容易被黏住,且越掙扎會刺激腺毛分泌越多的黏液。蟲被固定住後,腺毛產生的酵素會插入蟲體,將蟲分解成小分子養分後吸收,直至蟲體只剩軀殼後將腺毛鬆開,再由雨水將蟲殼打落。
分類學及植物學歷史
[编辑]小毛氈苔最早描述於雅克·拉比亞迪埃1804年的出版物(Novae Hollandiae Plantarum Specimen)。1824年,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在他的出版品中描述了小毛氈苔,卻將學名誤印為Drosera spathulata。至今仍常見此誤用的情況。從那時開始,這個物種已被描述在幾個其他的名字下,現在也都已經被歸為同種。認可的變種有兩個,其一Drosera spatulata var. gympiensis在2005年被描述,特徵是具絨毛的萼片。另一變種Drosera spatulata var. bakoensis則被描述自峇哥國家公園。
異名
[编辑]- D. loureirii Hook. & Arn.
- D. lovellae F.M.Bail.
- D. minutula Col.
- D. propinqua Cunn.
- D. spatulata var. loureirii (Hook. & Arn.) Y.Z.Ruan
- D. triflora Col.
品種
[编辑]- Drosera 'Hong Kong' {D'Amato}
- Drosera 'Kanto' {D'Amato}
- Drosera 'Ruby Slippers' {W.J.Clemens}
- Drosera 'Tamlin' {W.Dawnstar}
参考文献
[编辑]- ^ 小毛毡苔 Drosera spathulata Lab., 1804.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台湾)).
- ^ 匙叶茅膏菜 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简体中文)
- ^ 宽苞茅膏菜 Drosera spathulata var. loureiroi (Hook. & Arn.) Y. Z. Ruan.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简体中文)
- ^ 電子書 台灣植物誌第一版 Flora of Taiwan, 1st edition 2: 652 - Plants of Taiwan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tai2.ntu.edu.tw.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