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巖壁盜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岩壁盗龙

巖壁盜龍屬
化石时期:上白堊紀科尼亞克階93–89 Ma
已知的部分頭骨及骨骼復原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大盗龙科 Megaraptoridae
属: 巖壁盜龍屬 Murusraptor
Coria & Currie, 2016
模式種
巴羅薩巖壁盜龍
Murusraptor barrosaensis

Coria & Currie, 2016

巖壁盜龍屬名:Murusraptor,意即「牆壁強盜」)或譯牆盜龍,是獸腳亞目大盜龍類的一屬肉食性恐龍,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烏肯群的巴羅薩組。已知化石包含部分頭骨、肋骨、部分骨盆、腿部和其他骨骼[1]

敘述

[编辑]
復原圖

巖壁盜龍的模式標本估計長約6.4公尺,根據腦殼縫線尚未癒合推斷為未成熟個體,因此成熟後體型可能更大。巖壁盜龍提供了過去大盜龍類未發現的骨骼部位(尤其是頭骨和骨盆)的進一步資訊。對於後部頭骨的分析表明,巖壁盜龍可能和近親大盜龍一樣,也具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1][2]

科里亚和柯里提出了一些巖壁盜龍的鑑定特徵:淚骨上葉長於下葉;下頜中,上隅骨的外部形成骨蓋、前上隅骨開口及齒骨後上部之間的凹槽有側關節;肋骨中空呈管狀;坐骨短、轉折平坦、垂直略寬。後兩項特徵是自衍徵[1]

此外還有一個獨特的特徵組合,但這些特徵本身並不獨特:腦殼基結突位於基蝶骨前下側,而隱窩底面凹陷深部的斜口向上並朝後;基蝶骨在塊狀基動脈和基結突之間形成一個淺而寬的缺口;人字骨直。[1]

發現及命名

[编辑]
模式標本的發現地點及地質構造,其中可以看到大盜龍(下)、巖壁盜龍(中)、氣腔龍(上)出土的層位

2001年,卡門富內斯博物館(Museo Carmen Funes)的標本師Sergio Saldivia在普拉薩溫庫爾(Plaza Huincul)東北方30公里處的山谷壁上發現了一種新的獸腳亞目,並於當年及次年將標本進行保存[1]

下頜後部

2016年,模式種巴羅薩巖壁盜龍Murusraptor barrosaensis)由罗多尔夫·科里亚英语Rodolfo Coria菲利普·柯里英语Philip J. Currie正式命名及敘述。屬名由拉丁文的murus(牆、壁)源自發現地山谷的岩壁,以及raptor(盜賊)組成。種名則指發現地Sierra Barrosa[1]

模式標本(編號MCF-PVPH-411)出土於巴羅薩組地層,地質年代約為科尼亞克階。是一個未成熟個體的部分頭骨及其他骨骼,修復的部分包含:帶有額骨及頂骨的完整腦殼、右淚骨、前額骨、眶後骨、方骨、翼骨、副翼骨、外翼骨、31顆牙齒、右下頜後部、12節背椎、薦椎和尾椎、11根胸肋、單個脈棘或人字骨、幾個腹肋、第三指爪、完整的左髂骨、部分右髂骨、兩根恥骨的近端、坐骨的末端、右脛骨、還有一塊跟骨[1]

腦殼的照片和描繪,E處可以明顯地看到左半邊變形

分類

[编辑]

巖壁盜龍屬於大盜龍類,是一群分類充滿爭議的大型掠食性恐龍。最早一度誤認為馳龍科,後來在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虛骨龍類暴龍超科兩類之間拉據。儘管巖壁盜龍的發現未能澄清所屬的確切位置,卻提供了大盜龍類解剖學的進一步可能性,進而影響大盜龍類在獸腳亞目系譜樹的演化位置[1]

古生物學

[编辑]

病理學

[编辑]

巖壁盜龍的模式標本顯示左側腦殼嚴重感染的跡象。顱骨頸嵴前面和下面可以看到兩個可能由其他獸腳類留下的齒痕。因感染導致枕骨整個左側變形。一些肋骨也被感染。這些感染是否造成其死亡仍未能知曉[1][3]

參考來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