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廣慈院

坐标22°59′47″N 120°12′25″E / 22.996457°N 120.206911°E / 22.996457; 120.20691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廣慈庵

22°59′47″N 120°12′25″E / 22.996457°N 120.206911°E / 22.996457; 120.206911

廣慈院
廣慈院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廣慈街38號[1]
宗教佛教
本尊觀世音菩薩
廟格公廟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硬山式
开山时间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地圖
地图

廣慈院,又名廣慈庵,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觀音寺,兼祀五福大帝

歷史

[编辑]

清治時期

[编辑]

高拱乾所纂的《臺灣府志》,此庵創建於清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面有準提閣(今台南法華寺),到了周元文所纂修的《重修臺灣府志》卻記載此庵「今圯未脩」[2]。臺灣觀音寺匾額調查中,以此庵的匾額「廣慈院」為最早,為康熙三十一年,與創建年代相同[3]。昔日為府城四大尼庵之一[4]

起初規模甚小,後因得病的諸羅縣知縣張𤣹祈求而痊癒,遂獻金增建寺宇[3][4]

根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所立碑文〈重修廣慈院碑記〉,該院初為張𤣹所籌建,並且收取「年徵香租粟六十五石」。在捐贈名單中,除了有當地郊商以及彰邑販戶外,較特別的是黃姓、丁姓師爺等捐銀。[5]

日治時期

[编辑]

日治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日本佛教曹洞宗若生國榮、芳川雄悟抵達台南,致力於縣內各處佛寺齋堂的布教,很多寺院同曹洞宗締結本末關係。1900年,分別由岡田原龍、大場道賢、島津博巖、井上秀夫諸師到此寺、與德化堂萬福院等共修並說教。[6]

許丙丁回憶,從清治到日治時,名為「壽山班」、「福海班」這兩班亂彈戲班的戲館皆設於此。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2月3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廣慈庵新募集了一個戲班,成員皆是14、15歲,名叫「玉記班」,開演三天用低廉的票價來吸引觀眾。[7]

大正四年(1915年)調查,廟址為廣慈庵街丁10番地[8];大正九年(1920年)後改為大正町三丁目13番地[9][10][11]

戰後時期

[编辑]

廣慈庵受到戰火而殘缺不堪,神像剝落,信徒銳減,幾乎荒廢,當時觀世音菩薩降鸞指示,請來全臺白龍庵五福大帝坐鎮,再度吸引了不少信徒前來膜拜,成為佛、道兼供奉的寺廟。[4]

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因廟宇傾塌,再度修繕[3][4]韋馱伽藍門神為潘麗水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的作品[12]。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都市計畫將此寺旁的公園路九十四巷截為兩段,此廟寺縮減大半,原本院前方的蓮花池、花園、菜圃、龍眼井,全成為道路[4]

劉來欽擔任帆寮慈蔭亭主委期間,對該院、石精臼開基共善堂、鹿耳門天后宮大崗山超峰寺等寺廟都時有捐獻[13]

祭祀

[编辑]

三川殿奉祀彌勒菩薩,兩旁為哼哈二將

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並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釋迦摩尼佛地藏王菩薩大鵬金翅鳥,陪祀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註生娘娘張太爺公韋馱尊者伽藍尊者十八羅漢。該院奉祀張太爺公即為張𤣹,據《嘉義縣志》記載,張𤣹去世後,人民懷其德,在廣慈院及竹溪寺中均有塑像供奉[14]

左廂房則是祭祀五福大帝(五靈公)[4],另祀有三官大帝、趙府千歲、玄天上帝大聖爺公中壇元帥以及虎爺等。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臺南寺廟中西區. 台灣寺廟網. [2016-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5) (中文(臺灣)). 
  2. ^ 盧嘉興.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01. ISBN 9789570280685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林明德. 〈觀音的匾聯探索〉.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 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1996-12-01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4.4 4.5 王俍凱. 〈消失的94巷〉. 《第二屆臺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臺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1. ISBN 9789860348989 (中文(臺灣)). 
  5. ^ 林俊宇. 〈臺南市市街田野調查- 時空變遷下的「變」與「不變」 〉. 《師大臺灣史學報》 (臺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 2014-12, (第7期) (中文(臺灣)). 
  6. ^ 釋慧嚴. 〈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 《中華佛學學報》 (臺灣: 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7, (第10期) (中文(臺灣)). 
  7. ^ 徐亞湘. 〈南部通信·大舞兩臺〉. 《史實與詮釋: 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 臺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9-04-01. ISBN 9789860074710 (中文(臺灣)). 
  8. ^ 廣慈庵 1915 調查 • 台南市中區.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中文(臺灣)). 
  9. ^ 廣慈庵 1920 調查 • 台南市中區.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4) (中文(臺灣)). 
  10. ^ 廣慈庵 1944 調查 • 台南市中區.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中文(臺灣)). 
  11. ^ 廣慈庵 1945 調查 • 台南市中區.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中文(臺灣)). 
  12. ^ 徐明福. 〈潘麗水寺廟畫作特色解析〉. 《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 臺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1-06-01. ISBN 9789570280685 (中文(臺灣)). 
  13. ^ 陳治交. 帆寮慈蔭亭濟貧 明發放物資. 《中華日報》. 2012-10-31 (中文(臺灣)). 
  14. ^ 〈政事篇·清領時期·張𤣹〉. 《嘉義縣志‧人物志》 第十二卷. 臺灣: 嘉義縣政府. 2010-10. ISBN 978986020812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