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李官桥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李官桥
李官桥
李官桥在河南的位置
李官桥
李官桥
坐标:32°44′06″N 111°33′09″E / 32.7349°N 111.5525°E / 32.7349; 111.5525
国家中国
上级单位淅川县
語源李宗木李蓘李荫

李官桥镇,古称顺阳[1],是一个淹没于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西部丹江口水库下的历史古镇。历史上曾是丹江四大古镇之一[2]。乃当时县中巨镇,南即党子口关,是通往湖北光化县要道,旧有千总驻防于此。西汉在这里设置顺阳县汉哀帝时称博山县,封侯国。后魏移治南乡郡于顺阳,晋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中华民国时期,李官桥的农业、工业、商业收入占整个淅川县收入的一半,城镇内木楼高耸、富豪连纵。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国务院曾决定在此设立丹江县,但后来由于规划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县的建立成为泡影。

名字由来

[编辑]

李官桥的前身为顺阳镇明朝时期,丹江上的一座简易木桥是沟通顺阳镇两岸乡亲的通道,但每当夏季发洪水的时候,小桥便被洪水冲垮或淹没,给两岸的乡亲带来极大的不便,看到乡亲们每年因此所遭受的种种不便,顺阳的文人李宗木翰林院检讨官李蓘刑部主事李荫,父子三人捐出自己的俸禄,在家乡的丹江河上修石桥,乡亲们为了表达对这家李氏官员的敬意,就称这座桥为李官桥。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使用李官桥来称呼他们生活的地方。

地理环境

[编辑]

李官桥镇位于淅川内乡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均县(今丹江口市)交界地区,镇区面积6.75平方公里,比当时的淅川县城还要繁华,李官桥镇的西北两面紧邻丹江,水陆便利。它的东南方地势平坦,古镇面临大江,背部隔江是龙山,龙山上有香严寺 ,香严寺旁边有香溪从山上流下,最终汇入丹江,古镇从北到南长20多公里,李官桥盆地由1亿年前陷落而成[3],由于盆地接受丹江冲积,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土地面积虽然不及全县面积的八分之一,但粮食产量占淅川全县一半之多,因此有“桥半县”[4]之说。

古镇风貌

[编辑]

主要建筑

[编辑]

李官桥的城池功能完备[4][2]:有古代保留下来的周长10余里,顶宽8米的土寨墙(城墙),有五座宝塔式黑漆城门,城门上都建有一座三层碉堡;碉堡上配置有大中小近百门铁炮,其中的一种叫“将军炮”,上面有“大明洪武”字样。丹江航道的四大港之一的李官桥港(水旱码头)正对着西北两扇大门。从码头边到西大门和北大门之间铺砌着两条平整的青石板路,城内有炮坊街、韩城街等四大街三小街。还建有清真寺[5]、火星庙、三官庙、药王庙、石鼓庙、十王殿以及山陕会馆。镇中心建有50亩大小的广场一个,是群众盛大集会的聚散地,古镇上有四大戏园子,戏楼建在山陕会馆的大院子里,能容纳观众上千人,二层高的戏楼雕梁画栋,长年锣鼓铿锵,越调、二簧和曲子戏(曲剧)盛行。

商业状况

[编辑]

镇上有粮行20多家,染坊10多家,山货行近20家,油坊7家,中西药店15家。酒坊、醋坊、油坊、面坊、豆腐坊、染坊、丝坊、蜡坊、香坊、炮坊、中药坊、饭铺、茶馆、旅店、药店、骡马庄、铁匠炉、银匠炉、鞋匠铺、故衣铺、日杂铺、挂面铺、杀锅、烧锅,线行、布行、盘行、粮行、牛羊行、竹木行、柴草行、木炭行、山货行等应有尽有。抗日战争时期,卷烟厂有7家,机制卷烟厂有3家,较为知名的有兴汉和豫华烟厂,产品销往西安上海武汉等地。这个镇上有大商家30多家,其中的七八家曾发行过区域性钞票。1930年以前,这里已经有了电话设施,兼营电报收发业务。

灾害记录

[编辑]
  • 天灾
    • 民国24年(1935年),6月6日,山洪暴发,江水猛涨,淹没土地27万余亩,李官桥镇水深数尺。
    • 1950年秋,淫雨连绵,李官桥、埠口街暴雨成灾,洼地积水,江水倒灌。10月,冒雨种麦。
    • 1951年5月底,先雨后雹使李官桥毁麦无数。
  • 人祸
    • 据淅川县文史资料记载:「1923年11月23日,老洋人率领土匪,攻陷李官桥镇,镇中居民依土寨墙与土匪抵抗。入夜后,土匪攻入镇中大肆屠杀百姓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土匪将死尸掷填江中,企图叠成人桥而过,鲜血染红江水。」[6]

移民

[编辑]

1958年开始修建的丹江口大坝在下闸蓄水后于1967年将该镇全部淹没。从1958年到1960年,来自李官桥的居民分批搬迁至湖北省钟祥市的大柴湖(今柴湖镇)。柴湖原本是一片沼泽之地,条件恶劣,无人居住。柴湖地下水中的铁、锰及细菌总数严重超标,搬迁到这里的居民食道癌发病率极高。移民开垦的土地,经常被当地人霸占,移民与当地人之间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移民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种种恶劣环境下,有大量移民回迁淅川,但他们却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7]

相关文学

[编辑]

参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网上河南行”之南阳淅川篇(二):弃家舍园调水情. 中国网.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 2.0 2.1 纵舟丹湖觅顺阳.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07年11月16日. [失效連結]
  3. ^ 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 期;第 3-4 期 - 1980第85页
  4. ^ 4.0 4.1 《移民大柴湖》第一集:告别家园. 钟祥电视台. 2010年4月16日 [2011年6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2日). 
  5. ^ 南阳市各区县105座清真寺情况简介. 南阳市民族宗教局. 2009-07-20. [永久失效連結]
  6. ^ 豫西土匪探秘系列——惊人杀戮篇. 洛阳晚报. 2009年2月20日 [2010年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2日). 
  7. ^ 十万移民的饮水梦. 长江水利网. 2009年3月7日.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