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制多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東山住部

初期佛教
經典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制多部(梵語:Caitika、Caityaśaila;巴利語:Cetiya英语Cetiya-vada),又稱制多山[1]部,《十八部論》譯為支提加部,《部執異論》譯為支提山部,大眾部的分支之一。北傳佛教傳說其為大天比丘所創,因而也稱為摩訶提婆部。此部派流傳於南印度安達羅國[2],故而南傳佛教又稱此派及其支派為案達羅派

名稱

[编辑]

制多英语Chaitya是指印度宗教的靈廟、神龕、塔堂。在佛教中特別用來指窣堵坡

阿育王興建的桑吉大窣堵坡據說和制多部有聯繫[3]。制多部亦和昌盛於公元三、四世紀的阿馬拉瓦蒂大窣堵坡(Maha-cetiya)有關[4][5]

歷史

[编辑]

唐朝玄奘譯《異部宗輪論》記載,在佛陀入滅兩百年後,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於大眾部中出家,他也被稱為「賊住大天」[6],他重新宣揚大天五事學說,導致諍論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巴 Cetiyagiri、梵 Caityagiri、Caityaśaila,此山由諸多「制多英语Chaitya」得名)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稱為制多部[7]。在此前姚秦失譯的《十八部論》和陳朝真諦譯《部執異論》中,只有這一位大天,佛滅百年後提出五事導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8]或外道[9]

異部宗輪論》稱因大天五事之諍論而從制多部又分裂出西山住部(梵語:Aparaśaila;巴利語:Aparaseliya)、北山住部(梵語:Uttaraśaila)兩個支派。

清辨的《異部宗精釋》、覺音的《論事註》稱制多部(案達羅派)共有東山住部(梵語:Pūrvaśaila;巴利語:Pubbaseliyā)、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巴利語:Rājagiriyā)以及義成部(巴利語:Siddhatthikā)。

學說

[编辑]

制多部反對法藏部說一切有部[10]所宣說的興建窣堵波獲得大果。《異部宗輪論》記載:

赤銅鍱部論事》記載了大天五事的五事,但未提及大天這個人物,在覺音對《論事》的註釋中,稱東山[2]住部完全支持五事,西山住部支持五事中二事。

現在考證

[编辑]

異部宗輪論》稱因大天五事之諍論而從制多部又分裂出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兩個支派。既因大天五事而分裂成三部,大天五事就不可視為分裂後的三部的本宗同義。

呂澂認為法藏部與制多部就大天五事而產生的分裂,是在化地部犢子部分裂之後,佛教的第三次上座與大眾分裂[15]

註釋

[编辑]
  1. ^ 1.0 1.1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此明大天所居。唯因住處以立名也。制多英语Chaitya者。即先云支提。訛也。此云靈廟。即安置聖靈廟之處也。此山多有諸制多故。因此立名。」
  2. ^ 2.0 2.1 大唐西域記》:「至馱那羯磔迦國(亦謂大安達邏國。南印度境)。馱那羯磔迦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四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氣序溫暑人貌釐黑。性猛烈好學藝。伽藍鱗次荒蕪已甚。存者二十餘所。僧徒千餘人。並多習學大眾部法。天祠百餘所。異道寔多。城東據山有弗婆勢羅(唐言東山)僧伽藍。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羅(唐言西山)僧伽藍。此國先王為佛建焉。奠川通徑疏崖峙閣。長廊步簷枕巖接岫。靈神警衛聖賢遊息。」
  3. ^ Sree Padma (2008). Buddhism in the Krishna River Valley of Andhra, p. 197
  4. ^ Devaprasad Ghosh.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Art in South India.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An inscription of the reign of Palumavi Vasisthiputra tells us that the Amaravati stupa was known as the Mahacaitya or 'Great Caitya' of the Holy One belonging to the Caitika School. 
  5.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此制多山部(Caitika)的碑文在南印度的阿馬拉瓦提(Amaravati)發現四種以上,不可能與昌盛於西元三、四世紀的阿馬拉瓦提大塔(Maha cetiya)沒有關係。」
  6.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外道之中有形同俗。有同出家。今此出家之人。故言出家外道。捨外道之邪教。歸如來之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時有大天比丘。為乖諍之首。今此同前之名。故稱為亦。婆沙所說是前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等者。顯所從部出家受具。明形入僧流。受持具戒。廣學優思名曰多聞。行潔高清目為精進。此乃談其威德。明所從部。即乖諍之首也。又有釋言。摩揭陀國有好雲王。大弘佛法。所在供養。諸大聖者。多集其國。其國貴庶唯事沙門。不崇外道。外道之徒貧諸四事。遂私剔髮賊住出家。或有聰明受持三藏。能善說法。遂使凡聖同流。偽真和雜。王知此事。沙汰聖凡。外道賊住多歸本宗。聖明博達猶有數百許人。同共佛法。幽玄竝能通達。王問聖者。賊住外道猶自有無。聖者報曰。尚有數百。其彼外道朋黨極盛。若更剪除。恐其破壞佛法。王遂別造伽藍。安置彼眾。其此大天。即彼頭首。多聞博學。」
  7. ^ 《異部宗輪論》:「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亦名大天。大眾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8. ^ 失譯《十八部論》:「時有比丘。一名能。二名因緣。三名多聞。說有五處以教眾生。所謂從他饒益無知。疑由觀察。言說得道。此是佛(教)。從始生二部。」
  9. ^ 真諦譯《部執異論》:「如是時中大眾破散。破散大眾凡有四種。一大國眾。二外邊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此四大眾。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五因緣者。如彼偈說。餘人染污衣。無明疑他度。聖道言所顯。是諸佛正教。思擇此五處。分成兩部。」
  10. ^ 阿育王傳》:「爾時比丘知阿育王是大檀越必能分布佛之舍利饒益天人。時佛說言我是大悲斷結使者。佛之法子於三有中已得解脫。為調御者所調。為寂滅者所滅。為解脫者所解。大王當知佛亦記汝將來佛滅百年後。王華氏城號阿恕伽。轉輪聖王王四分之一。為正法王廣分舍利。而起八萬四千寶塔。」
  11.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制多山西稱曰西山。既與大天不和。因此別住。」
  12.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北山亦爾。制多山北之一山也。」
  13.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未得忍位猶是異生。此諸菩薩不能脫離生惡趣故。猶生於彼。」
  14.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以無情法不能受施。利益施主。生歡喜心故。無大果。少福可成。由此準知。以物施法。亦無大果。是此宗義。窣堵波者。此云高勝處。即安舍利高勝處也。」
  15. ^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部派佛學:「大曇無德的法藏派與大天的制多派之爭也名上座部與大衆部之爭。大天爲什麽也是大衆部呢?據當時派出傳教的大德都系正統的上座部,大天自不例外。這裏所指的大衆,當是這次爭論中又出現了多數派與少數派,案達屬多數派,因而大天也就成了大衆部,正如第二次分裂,化地與犢子之間,犢子是多數就曾被稱爲大衆部一樣。它們與第一次分裂和上座對立的大衆部,不是一回事。這次分裂,圍繞五事展開爭論是可能的,因爲在《論事》第一品首先提出的是補特伽羅有無的問題,接著第二品提出的就是大天的五事,可以爲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