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狡兔計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滅口佈局
狡兔計畫
Safe House
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丹尼尔·伊斯皮诺萨
监制Scott Stuber
编剧David Guggenheim
主演丹佐·華盛頓
萊恩·雷諾斯
配乐Ramin Djawadi
摄影Oliver Wood
剪辑Richard Pearson
制片商Relativity Media
Stuber Productions
片长117 分钟
产地美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2012年2月10日
2012年2月23日[1]
发行商環球影業
预算8500萬美金[2]
票房$202,482,728[3]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藏身之所
香港滅口佈局
臺灣狡兔計畫
新加坡狡兔计划

狡兔計畫》(英語:Safe House)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瑞典导演丹尼尔·伊斯皮诺萨执导。故事地點以南非為主,主要在南非开普敦拍摄。

劇情簡介

[编辑]

以非營利組織成員身份為掩護的一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資淺探員馬修·威思頓萊恩·雷諾斯飾)畢業於耶魯大學,精通多國語言,卻被外派到南非開普敦管理一個「安全屋」(Safe House)。[4]除了定期通聯之外,長達一年沒有任何任務,如同公寓管理員般無趣的工作,馬修感到枯燥,整天面對空無一人的安全屋,亦無法出外勤,資歷不足導致升遷困難,馬修提出調職的要求,也被駁回;私人生活因職業性質特殊,幾乎沒有朋友。談戀愛也不能向女友坦白自己的真實職業與家庭狀況,種種不順遂,讓馬修對這份工作感到心灰意冷。[5][6][7]

此時被CIA通緝,曾經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活動中心資深探員,後來叛逃長達九年的探員托賓·佛斯特丹佐·華盛頓飾演)主動進入美國駐南非開普敦領事館尋求庇護[8][4],CIA將托賓拘留在馬修的安全屋,以便在他返回美國之前審問他以獲取情報。馬修不安地看著CIA的幹員對托賓施水刑,而托賓則在壓力下表現得很冷靜,還教訓幹員用來水刑的毛巾针数不足。不久,機密的安全屋被一批訓練精良、火力強大的匪徒攻破。[8][4]除了馬修以外,CIA的幹員幾乎全數被槍殺[9]

由於極為資深且曾主導修改過若干規章,托賓自受到訊問時即以指導後輩的態度面對一切,冷靜觀察四周,並企圖以言語動搖周遭所有人。[8]馬修押著托賓僥倖逃出。[8]但因開普敦是低風險地區,中情局十幾小時內派不出支援人力。馬修必須孤軍奮戰,單獨面對善於利用環境,時時想脫逃的托賓,及他的冷言冷語,到局裡安排的其他安全屋等待進一步指示。[10][11]

托賓在被押解的過程中逃脫,馬修在追捕中反遭制服,但托賓並未殺他。由於押解失敗,他在過程中又對不明究裡以致礙事的當地警員開槍,局裡要求他就近向大使館報到並脫離當地。[10]但高層所交待的言詞恰合托賓之前碎嘴的提點,因此馬修知道回去之後不會有好結果,決定繼續追捕托賓。他對女友承認自己的真實工作,並要她快走,別受牽連。

局裡派出高層前往開普敦收拾殘局。由於馬修曾利用局裡的資料庫搜尋當地的假證件製造者,一名高層認為他是縱放托賓後準備逃亡,但馬修的上司認為他在尋找托賓的可能去向以將功補過。本就感情不好的雙方相持不下。[10]

托賓果然找上了善於偽造證件的友人。但在緊急完成假證件後,敵人又已殺到,假證件製造者全家在駁火中遭滅門。恰逢馬修也趕到了該處,一開始不知該不該插手,最後終於掩護托賓一起逃亡。[10]在敵人再度追上來後,馬修由被制服的槍手身上逼問出,幕後主使是CIA。兩人在治傷的過程中,托賓說出自己為局裡幹過的髒活,但馬修仍打算帶他歸案。[10]

CIA高層到達當地。對馬修有成見的高層認定他一路協助托賓逃亡,但馬修的上司卻突然開槍擊斃了她。

馬修等兩人終於到達安全屋。在把托賓銬起來後,安全屋的管理人凱勒向上回報後,對馬修自述起其安全屋無所事事的生活。凱勒和馬修暢快的閒聊了一場,但凱勒在收到一條簡訊後,卻突然發動襲擊,功力悉敵的兩人各受重傷,直到馬修勉強取勝。[10][11]已經起不了身的他要求托賓說出真相,原來托賓身上所攜帶的名單列出了所有被買通的探員。馬修讓托賓自開手銬,想和他一起逃,但馬修因受傷太重,終被撇下。

馬修醒來時,他的頂頭上司坐在床前看著他醒。一路追殺馬修與托賓的槍手卻也跟著進來,於是馬修知道他們是一夥的。上司與下屬由對話間各自瞭解了事情的真相。[10]

托賓原來沒有走遠。由外而內殺進安全屋中,但在以為幹掉所有人後,卻被以為已死的馬修上司開槍擊倒。馬修在他準備補槍時先行將之擊斃。托賓拼著最後一口氣將名單交給馬修後想站起來,卻再也起不了身。[10][11]

馬修回到總部面見局長,報告了一切。但局長卻要求掩蓋真相,答應給馬修升官,並問及檔案的下落,但馬修矢口否認。[10]

檔案終於還是傳到了新聞界,引起情報界震動。馬修到了法國巴黎,見到了之前分手的女友。[10][11]

主要演員

[编辑]
演員 角色 備註
丹佐·華盛頓 托賓 佛斯特 [12]
萊恩·雷諾斯 馬修 威思頓 [13] 
韋娜·法米加 凱瑟琳 林蕾特 [13]
布蘭登·葛里森 大衛 巴洛 [13]
山姆·薛普 哈倫 威佛 [13]

评价

[编辑]

烂番茄网站99个观众为本片的打分,好评度为53%,正面评价占主流。

“导演用天才的眼光将没完没了的动作场景层级展示,无不让人想起吴宇森影片中刚劲片段,以及摄影师奥利佛-伍德在《變臉》或《喋血雙雄》中的镜头点射,赋予整场暴力秀临近经典的“可憎”面相”,“丹尼尔执导的刚劲间谍惊悚片,这部影片虽然偶尔失足,但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井然有序、充满了悬疑氛围的公路之旅”,“虽然《藏身之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过于暴力和极端主义,但它依然拥有数量可观的顶尖级动作片”,“本质、高效、且极度欢快的打杀破坏追逐影片,而片中的表演亦出乎意料地精彩”[14]

票房

[编辑]

美国首周末三天收获3930万美圆,次于《誓约》名列第二位;次周末收2364万名列第一位。

上一届:
誓约
2012年美國週末票房冠軍
第7周

2月19日
下一届:
勇者行动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2年5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21日). 
  2. ^ 存档副本.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3. ^ Safe House.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2-05-12 [201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4. ^ 4.0 4.1 4.2 Dargis, Manohla. Smoldering Superagent Runs...and Keeps on Runn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2-09 [2024-08-0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美国英语). 
  5. ^ Safe House - Movie Synopsis, Summary, Plot & Film Details. FilmJabber.com. [202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英语). 
  6. ^ Herum, Nicholas. Film Review: Safe House. Columbus Underground. 2012-02-10 [2024-08-07] (英语). 
  7. ^ April. Safe House. Cinespot 動映地帶. [202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英语). 
  8. ^ 8.0 8.1 8.2 8.3 Ian Buckwalter. A Spy On The Run, But Playing It Too 'Safe'. NPR. 2012-02-09 [202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英语). 
  9. ^ Safe House. Deep Focus Review. 2012-02-08 [202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美国英语).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Mukhopadhyay, Arka. Safe House Ending, Explained. The Cinemaholic. 2021-09-14 [202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美国英语). 
  11. ^ 11.0 11.1 11.2 11.3 Safe House. MoviePooper. [202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美国英语). 
  12. ^ Brodesser-Akner, Claude. "Denzel Washington in Talks to Star in Universal’s Safe Hou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YMag.com. July 7, 2010. Retrieved 2011-07-13.
  13. ^ 13.0 13.1 13.2 13.3 Cast overview, first billed only for Safe Hou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Db, February 5, 2012
  14. ^ 本周新片《誓约》《藏身之所》《地心历险记2》. 新浪. 2012年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