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石砫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地理位置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地理位置
重慶的地理位置
重慶的地理位置
坐标:29°59′46″N 108°06′46″E / 29.99618°N 108.11276°E / 29.99618; 108.11276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重庆市
政府駐地南宾镇
政府
 • 县委书记张华
 • 县长郭小萍
面积
 • 总计3,014.06 平方公里(1,163.7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389,001人
 • 密度129人/平方公里(334人/平方英里)
 • 城镇225,190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409100
電話區號23
行政区划代码500240
網站www.cqszx.gov.cn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旧称“石砫縣”,1959年称“石柱縣[2])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中东部,西临长江,东与湖北省相邻,距离重庆321公里,是重庆下辖的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一个。

行政区划

[编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7个、13个[3]

南宾街道、​万安街道、​下路街道、​西沱镇、​悦崃镇、​临溪镇、​黄水镇、​马武镇、​沙子镇、​王场镇、​沿溪镇、​龙沙镇、​鱼池镇、​三河镇、​大歇镇、​桥头镇、​万朝镇、​冷水镇、​黄鹤镇、​枫木镇、​黎场乡、​三星乡、​六塘乡、​三益乡、​王家乡、​河嘴乡、​石家乡、​中益乡、​洗新乡、​龙潭乡、​新乐乡、​金铃乡金竹乡

交通

[编辑]

沿革

[编辑]

漢代時為蠻族所併吞;宋代置石砫安撫司,元代初置石砫軍民府,蓋以石潼關及砫蒲關而命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1913年改石砫县,1959年改称为石柱县。

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國內曾字第174號】批復:國務院關於同意將越雋縣改名為越西縣、呷洛縣改名為甘洛縣、石砫縣改名為石柱縣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批覆(1959年6月16日)[4]

縣域沿革

[编辑]

民國時期,石砫縣的轄境,與酆都縣的邊境犬牙交錯,而且大塊小塊的飛地互插其間,極難管理。特別是酆都縣第四區,與酆都縣境完全脫壤,從西到東,由老林口、大沙壩,經橋頭壩、沙子關、金鈴壩、洗腳溪,以及從三星伴月,經土好坪、三匯場直到漆遼壩、黃鶴壩,插入石砫縣境內約250華里,幾乎把石砫縣分隔成南北兩片。

根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川省政府為了「區域整齊,管理便利」,所頒發的《整理插花飛地辦法》和調整縣界的命令。石砫、酆都兩縣政府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著手清理、勘查、繪圖和商討調整插花飛地,並報經省府批准,限令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底以前分別交清。但由於受歷史和社會關係的影響,歷經風波,交接難成。直到四川省政府和第八區專員公署一再嚴令,又派員督辦,於民國三十一(1942年)四月十五日,兩縣縣長親赴橋頭區署,才辦理了全區交接手續,解決了調整縣界的主要問題。其餘零星飛地和邊界遺留問題的交接,直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元旦,也基本得到解決,至此石砫縣形成了一塊比較完整的轄境。石砫、酆都兩縣相互調整交接插花飛地的具體情況如下[5]

  • 一、石砫縣劃交酆都縣的地段
  1. (一)民國三十一(1942年)四月一日,洋渡鄉全鄉8個保劃交酆都縣。因倒流水地段的邊界不夠合理,交錯較大,難於管理,居民又不願劃出。六月八日,經專署助理秘書和兩縣縣長重新實地勘定,將第六保老鴉沖一甲,第七保倒流水、喻家沖、甘溪漕等地,第八保丁家長沖、瓦窯壩水溝右側全部劃回,仍歸石砫管轄。
  2. (二)民國三十一(1942年)五月一日,長坡鄉全鄉8個保劃交酆都縣;江池鄉第一、二兩保劃交酆都縣德建鄉,第三、四兩保劃交酆都縣五龍鄉;湖海鄉第十二、十五兩保劃交酆都縣平安鄉;沙谷鄉第九保,除葉家山、白鶴溪數戶之外,其餘劃交酆都縣龍孔鄉。江池、湖海、沙谷鄉交接時,個別界畔有爭議,後於四月二十日、二十二日和六月八日,先後經專署助理秘書和兩縣縣長,實地勘定界線後交接清楚。
  3. (三)民國三十年至三十一(1941-1942年)調整插花飛地時,石砫縣先後將後池壩劃交酆都縣高家鎮;五龍場、水磨洞、馬家坪、蔡家灣、衝口、楊家壩劃交酆都縣崇實鄉;下壩場劃交酆都縣武平鄉;楓香塘劃交酆都縣暨龍鄉;譚家壩劃交酆都縣橋頭鄉;三王岩、龍家壩劃交酆都縣中益鄉;將軍石、苦竹園、下壩劃交酆都縣三匯鄉。
  • 二、酆都縣劃交石砫縣的地段
  1. (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十五日,劃交石砫縣地段:橋頭鄉全鄉13個保,中益鄉全鄉8個保,沙子鄉全鄉6個保,金鈴鄉全鄉6個保,栗新鄉全鄉6個保,洗新鄉全鄉6個保,子河鄉全鄉6個保(其中廂子石、小溝兩保,在民國三十一八月劃給馬武鄉,即今馬武鄉廂子村、磺廠村),三匯鄉全鄉9個保,龍沙鄉全鄉8個保。
  2. (二)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一日,劃交石砫縣地段:德建鄉第六、七、八、九保劃交石砫縣大柏鄉,即今金彰鄉的白河村、金彰村、沿河村、柏樹村;德建鄉楓村(飛地)劃交石砫縣湖海鄉,即今五斗鄉的風光村;德建鄉三星伴月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保,劃交石砫縣湖海鄉,即今三星鄉的石星村、高勤村、石堰村、廟溝村、高歇村、南坪村、白楊村;平安鄉趙家店附近的兩個保,劃交石砫縣湖海鄉(今三樹鄉);武平鄉大沖劃交石砫縣湖海鄉,即今三樹鄉的大沖村。
  3. (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六月,太極鄉第一保一、二、三、四、五甲,劃交石砫縣沙谷鄉,即今鳳凰鄉流水村。
  4. (四)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八日,雙龍橋、秦家壩、鄧家壩、仙橋灣、大歇街後十餘戶等飛地,劃交石砫縣大歇鄉。
  5. (五)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武平鄉漆遼壩劃交石砫縣子河鄉,即今漆遼鄉。
  6. (六)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一日,武平鄉第九保(龍潭河飛地),劃交石砫縣都會鄉,即今馬武鄉的龍潭村。
  • 1952年7月31日,萬縣復興鄉所轄的新生、人和、黃龍、江家、雙河等5村劃歸石砫縣[6]
  • 1952年,忠縣復興鄉堰塘、雙河、鳳凰3個村,磨子鄉九、十村的3個小組及太極鄉的七、八兩個村劃歸石砫縣;石砫縣破口鄉第九村的一个组、第十村、十二村、十三村等4村八組劃歸忠縣[7]
  • 1952年10月10日,忠縣中興、黎王2個鄉劃歸石砫縣[8]
  • 1952年,酆都縣屬關張溝(民國三十一划歸石砫縣未交),在土地改革後,劃歸石砫縣,今屬五斗鄉平安村。

风景名胜

[编辑]

著名人物

[编辑]

特产

[编辑]

石柱黄连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截止2020年,全县莼菜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量1.4万吨,综合产值2亿元。石柱也成为“莼菜之乡”。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存档副本.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7). 
  3. ^ 2023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第16期,1959.
  5. ^ 石砫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石砫縣誌》,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年04月第1版,第45頁
  6. ^ 1952年7月31日內務部【內民字第335號】批復:1.江津縣與巴縣共管的馬鬃鄉劃歸江津縣。2.萬縣復興鄉所轄的新生、人和、黃龍、江家、雙河等5村劃歸石砫縣。
  7. ^ 忠縣復興鄉堰塘、雙河、鳳凰3個村,磨子鄉九、十村的3個小組及太極鄉的七、八兩個村劃歸石砫縣;石砫縣破口鄉九、十、十二、十三等4村八組劃歸忠縣。(1952年川東行署【民政字第257號】批復)
  8. ^ 忠縣中興、黎王2個鄉劃歸石砫縣。(1952年10月10日萬縣專署【民行081號】批復)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