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稻麴病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稻麴病
稻麴病菌
U. virens smut balls on a rice head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纲: 糞殼菌綱 Sordariomycetes
目: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科: 麥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
属: 稻麴病菌屬 Ustilaginoidea
种:
稻麴病菌 U. virens
二名法
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 (1896)
異名

Sphacelotheca virens Omori{?}, (1896)
Tilletia oryzae Pat., (1887)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 Bref., (1895)
Ustilago virens Cooke, (1878)

稻麴病菌學名Ustilaginoidea virens),民間俗稱「穀母」,最早由Cooke於1878年在印度發現[1]。本種真菌為造成水稻稻麴病false smut)的植物病原菌,流行於超過40個國家,尤以亞洲的水稻栽培區為盛[2],在美國亦有發生[3],在台灣,稻麴病菌最早由日本學者澤田兼吉在1919年紀錄[4]。本屬病原菌學名(Ustilaginoidea)與黑粉菌屬Ustilago)相近,但實屬於子囊菌門

分類

[编辑]

稻麴病菌最早由Cooke在1878年發現,當時被歸入黑粉菌屬,命名為Ustilago virens。1896年,稻麴病菌因形態特徵被改歸入稻麴病菌屬,更名為Ustilaginoidea virens

病害生態

[编辑]
被稻麴病菌感染的水稻,膨大的穀粒中是許多黃粉狀的厚膜孢子

主要感染抽穗期的水稻。受感染的稻榖會不正常的增生、膨大,最後破裂釋放出病原菌的厚膜孢子。此孢子可以飛散並汙染其它健康的稻榖,並且藉此傳播至下一期稻作,成為此病害之初次感染源[5]

防治策略

[编辑]

由於此病害於台灣僅零星發生,目前尚未有正式登記之化學藥劑可供使用。但可透過清除田間罹病植株、選用健康不帶病菌之種子預防此病害之發生。[5]

參考資料

[编辑]
  1. ^ Cooke, M.C., Ellis, J.B. Some extra-European fungi 7 (41). Grevillea: 13-15. 1878. 
  2. ^ Li, Y. Zhu, Z., Zhang Y., Zhao, L., Wang, C. Genetic Analysis of Rice False Smut Resistance Using Mixed Major Genes and Polygenes Inheritance Model. Acta Agronoimica Sinica. 2008, 34 (10): 1728-1733. 
  3. ^ Brooks, S., Anders, M., Yeater, K. Effect of 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he Severity of False Smut of Rice. Plant Disease 93: 1202-1208. 2009. 
  4. ^ 中華民國植物病理學會. 台灣植物病害名彙. 台灣: 中華民國植物病理學會. 2002. 
  5. ^ 5.0 5.1 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下冊). 2007: 313. ISBN 978986011461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