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回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1939 →
投票率97%(市會)/92.6%(街庄)
開票終了當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號外

第一回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指的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1935年11月22日舉行的第一次台灣殖民地選舉,也是台灣統治者舉辦的第一次民主選舉。是台湾在台湾日治时期所举办的2次直接民选的總選舉之一。1935年4月台湾总督府正式发布地方制度改革相关法令,确立选举制度。于同年11月22日举行。该次选举选出了一半市会议员及街庄协议会会员(另一半由州知事派任)。

選前情勢

[编辑]

1920年9月,臺灣總督府施行新的地方自治制度,將地方行政區分為五州二廳(1926年增設澎湖廳),下轄三市和,郡再下轄260街庄,州市設有州會與市會,街庄設有協議會,州市會議員與街庄協議會員,不過其中的市會議員與協議會員都是官方派任,完全沒有民意機關的功能,只能說是統治者象徵性的自治機關。日本官方考慮到同化政策尚未成功,而且在台台灣人數目高於日本人二十倍以上,開放選舉有損日本利益,沒有開放選舉的誠意。在此政治情勢之下,台灣民眾不斷有爭取地方選舉的聲音出現。其中又以蔣渭水代表的台灣民眾黨(1927-1931)與林獻堂代表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930-1937)推行最力。後台灣民眾黨被迫解散,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持續要求公民普選,地方議會改為議決機關、地方行政機關有自主權、財政權,並發動各種請願、演講。1934年自治聯盟以承認日本同化政策為前提,放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4)為條件向政府讓步,而獲得總督府回應,並在隔年施行第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這次選舉出的州市會議員擁有部分的議決權,但街庄協議會仍然只是諮詢機關。州市會議員與街庄協議會員任期皆為4年。

限制

[编辑]

在正式投票前,臺灣各州印製選舉手冊明定選舉規定,以臺中州警務部於1935年(昭和十年)8月20日出版發行之《臺中州會、市、街庄協議會員選舉備忘》,可見當時的選舉規定與準則;[1]雖然這次選舉號稱是台灣第一次民主選舉,可是仍有如下的限制:

  • 議會員(民意代表)的總名額中只有一半開放選舉,另一半仍是官方派任。
  • 除了規定選舉人必須為日本帝國之臣民、年滿二十五歲和住滿六個月的規定以外,並限制只有男性和年繳稅金五圓以上的人才能投票。結果當時全台灣四百多萬的人口中,合格的選民只有兩萬八千人。由于这次选举资格颇高,导致人口比例与有选举权者比例不同,例如台中市台湾人与日本人比例为5:1,但有选举权者日本人占2000多人;台湾人占1800多人。

過程

[编辑]

這次選舉參選人的選舉活動,與後來的台灣選舉頗有類似之處。根據台北市會議員當選人陳逸松回憶,選前十幾天的公開活動,他接連在室內各地演講,總共講了三、四十場,在沒有麥克風的年代,嗓子都啞掉了。還有人幫忙編競選歌曲,發傳單,挨家挨戶拜訪,「不一而足,花招盡出」。

而當時採用的日式投票方式與今日台灣的投票方式則有很大的不同。在投票現場進行身份確認後,選民會拿到一張投票用紙,在上面親手寫下自己支持的人選。填寫名字時,寫的是漢字或是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只要可以辨識何人,有效票均從寬認定。即使有錯別字也沒有關係。選民在隔離的投票間中,用毛筆寫下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姓名後,出來投入投票箱,完成投票。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日本選舉至今仍是採用手寫選票制度,此方式並非為了台灣而特設。[2]

投票時間至當日六點為止。不過事後開票的過程則是十分緩慢。有的地方是投票結束後立刻開票,也有的地方是到第二天才開始開票作業。

這次選舉投票率各地均高達九成以上。當選者台灣人與日本人都有,不過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為最大贏家。該聯盟成員蔡式穀且成為台北市會議員的第一高票。

評價

[编辑]

不過值得稱道的是,這次選舉的選風和平,並沒有脫序的演出。根據當時任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常務理事楊肇嘉的說法,這次選舉好人願意出頭,出馬競選,「候選人與其運動員(指助選員)絕無宴客或賄選的情況發生,選民投票是自由而秘密的。」官方也要求競選期間候選人與選民不能單獨接觸交談,投票日在投票所方圓兩百公尺之內,禁止任何競選活動。並在選前給文盲辦理講習,讓他們有能力從事選舉。整體說來,全台除了三十餘件的違規事件以外,選風基本上還算良好。楊肇嘉認為,這次「爭取到州、市的設置議決機關以及各級民意代表的半數民選」,可說是挫敗中的「落實感」,難怪「島民皆大歡喜」。

不過這次選舉只能選出一半的民意代表,另外一半仍然是由官方指派,加上嚴格的財產限制,有投票權的選民太少,連臺北市第一高票都只有1245票,距離真正的民主普選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由於堅持在總督府容忍範圍之內爭取民主,也被當時的左派台灣人士譏為投降派。

选举结果

[编辑]

本次選舉投票率,市會投票率高達97%,街庄投票率達92.6%。而在当选席次方面:市会议员日本人占51%,台湾人49%;而在街庄协议会日本人仅占8%,台湾人92%。

由于此時台湾民众党已经解散(臺灣民眾黨解散於1931年),所以政治运动团体只剩台湾地方自治联盟。他们推出的候选人均为高学历的社会精英,因此成绩不错。在台南市、嘉義市推薦的候選人(臺南市推薦劉子祥、沈榮、津川福一、歐清石;嘉義市推薦梅獅、劉傳來、陳福財)全員當選。[3]:490

其他

[编辑]
  • 翌年11月20日举行州议员选举,并在1939年11月举行第2届选举。

参见

[编辑]

資料來源

[编辑]
  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臺中州會、市、街庄協議會員選舉備忘》.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2. ^ 【2021日本國會大選】日本選舉採書寫投票 建議用鉛筆跟選票材質有關. 中央社. 中央社. 2021-10-31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3. ^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等人著. 《台灣民族運動史》. 自立晚報社. 1982年2月. 

傳記及相關書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