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勤44兵工廠
外观
(重定向自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
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成立於1943年,簡稱「四四廠」,為國共內戰時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四座兵工廠之一(另外三座分別為26廠、60廠、61廠)。四四廠之前身為1936年成立之中央修械所,後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等戰爭,數度整併改編。現廠址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現在改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系統製造中心。
歷史
[编辑]- 設立至抗戰期間
- 1936年,國民政府軍政部於南京龍蟠里成立中央修械所,所長鄧士章。隔年即因對日戰爭爆發而遷廠至湖南衡陽。
- 1938年,因應戰局,再遷廠至貴州貴陽,同時接收第三路軍修械所及貴州修械廠。
- 1940年擴充為中央修械廠(首任廠長趙學顏),增設游動修理隊,分支隨軍檢修班,赴各戰區進行野戰軍械修理業務。7月,接收漢陽兵工廠所屬之沅陵修砲廠。
- 1942年,調整生產能量,接收昆明第五十三廠部分製槍儀器機具。
- 1943年6月,改組為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廠。除維持修械能量,增加量產柄式手榴彈之業務。
- 1945年1月,接收併編因桂柳會戰戰敗自桂林撤離的兵工署第四十三兵工廠(桂林修炮廠)殘餘工具機械與員工。
抗戰期間,四四廠除了修護部隊軍械,廠內主要量產品為柄式手榴彈、信號槍,在民國二十九、三十、三十四年曾生產總量不到3,500把的三十二號左輪手槍。
- 抗戰勝利後至遷臺
抗戰勝利後,在民國三十四年12月兵工署任命趙學顏為山東膠濟區兵工廠接收處處長,接收日本在山東省的各種工廠與兵工設備,並在民國三十五年開始在青島辦公。
- 民國三十五年(1946)11月,四四廠遷廠至山東青島與濟南,在貴陽設備轉運至青島,並繼續生產手榴彈與82迫擊炮炮彈。
- 民國三十七年(1948)2月,第二次國共內戰國府在華北戰局敗象趨顯,濟南撤廠,設備機具搶運至青島。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在台復工,當時兵工署對四四廠的計畫產量為每月生產手榴彈10萬顆、衝鋒槍600枝、60迫砲彈25,000顆及槍榴彈筒300具。
- 3月,青島撤廠任務完成,為國軍在大陸兵工廠中最完整撤離之單位。撤入臺灣後,因聯勤總部復編,四四廠全名更為聯勤總部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廠。大陸時代被賦予的修械機能由其它聯勤專業後勤保養廠取代,僅保留彈藥量產業務,主要包括炮彈引信、空射火箭與反戰車火箭筒、迫擊炮炮彈、槍榴彈、手榴彈等。
- 民國五十五年(1966),自越南方面取得M72輕型反裝甲武器,進行逆向工程仿製。
- 1972年3月10日,聯勤總部提出「肅寇一號」(芥子氣彈)案研製工作計畫概要。化學砲彈的研製由聯勤61兵工廠負責,而聯勤44兵工廠則試行灌裝155公釐砲彈。
- 1976年1月,更名為聯勤第二○六廠。
- 民國六十六年(1977),M72仿製版通過陸軍驗收量產,為國造一式66公厘戰防火箭。
- 1980年6月,配合台北市都市更新計畫(信義計畫區),遷廠至臺北縣三峽鎮。
- 1984年4月,與聯勤二○八廠合併為中山科學研究院飛彈火箭製造中心,改隸中山科學研究院,目前稱為中科院系統製造中心。
基本資料
[编辑]- 成立日期:1936年(當時稱作中央修械所,民國32年改稱第四十四兵工廠)
- 裁撤日期:1984年4月1日(與二○八廠合併,稱作飛彈火箭製造中心)
- 位置:西至基隆路,東至松山工農、虎林街,南至信義路、北約至現今仁愛路附近,大約等同於現在臺北市的信義計畫區,也就是目前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信義分局、中華電信東四局、信義區行政中心、臺北市立興雅國民中學、臺北101大樓、臺北世界貿易中心、信義威秀影城及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等所在之廣大範圍。該廠北與聯勤軍車廠接壤,並有鐵路三張犁支線進入其中(遷至三峽後仍有中興一號特種支線負責,連接至鶯歌尖山地區的五級車輛維修廠),以利車輛火砲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