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清朝国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華祝歌
中國国歌历史
清朝 1878—1896
清朝 1896—1906
清朝 1906—1911
清朝 1911—1912
普天乐(半官方)
李中堂乐(半官方)
颂龙旗(半官方)
鞏金甌
北洋政府 1912—1913
北洋政府 1913—1915
北洋政府 1915—1919
1915
1915—1919
北洋政府 1919—1921
北洋政府 1921—1926
北洋政府 1926—1928
五族共和歌
卿云歌(第一次)
中華雄立宇宙間
原歌词
重新填词
盡力中華歌
卿云歌(第二次)
中華雄立宇宙間(第二次)(第二次重新填詞)
中華民國 1926—1930
中華民國 1930—
国民革命歌
黃埔軍校訓詞/三民主义歌(中華民國國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1937国际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1949—1966
1966—1978
1978—1982
1982—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原歌词
无歌词
重新填词(继续革命的战歌)
原歌词
注:
  1.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自1966年起事实上被废止,正式场合只奏曲不演唱歌词,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事实上取代了国歌的地位;1978年重新填词,1982年恢复原歌词[1]
  2. 兩岸分治,目前中国大陆使用义勇军进行曲,台湾則使用黃埔軍校訓詞/三民主义歌
  3. 香港(1997年7月1日起)及澳門(1999年12月20日起)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义勇军进行曲

清朝訂定國歌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纪初。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其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2]。1911年,清政府將《鞏金甌》定為國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國歌。不過6天後辛亥革命便爆發,所以《鞏金甌》沒有流行起來[3]

《普天乐》、《華祝歌》

[编辑]

關於「普天樂」與「華祝歌」是否同一首歌,曾有不少争论。后世整理史料发现,《普天乐》和《華祝歌》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完全不同,应为两首歌曲。

1878年(光绪四年),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年后又兼任驻俄公使,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节奏过于缓慢,经常受到批评。[4]《普天乐》完整歌词已不可考,但其中包含了“一统旧江山,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最可叹:犹太印度波兰,亡国恨,谈之心寒!”之类的词句,有救亡图存之意涵。[5]

光緒九年(1883年)至十年(1884年)的《曾紀澤日記》里曾記述作「國調」詞譜,名「華祝歌」。[6]具体歌词如下:

圣天子 奄有神州
声威震五洲 德泽敷于九有
延国祚 天长地久
和祥臻富庶 百谷尽有秋
比五帝 迈夏商周
梯山航海 万国献厥共球

《李中堂乐》

[编辑]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欧俄罗斯访问,因为要在欢迎仪式上演奏来宾的国歌,所以找了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中的一首加以改编,配以家乡安徽庐剧中的“倒七戏”配乐《茉莉花[7],临时作为国歌(一说在唱国歌的场合直接唱庐剧唱段[8])。后来成为清朝对外场合之代国歌,称《李中堂乐》。[9]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颂龙旗》

[编辑]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权代国歌。

於斯萬年,亞東大帝國!
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產博。
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

注1:歌詞裏面的“”表示一百萬。

注2: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位留学生任彬,从当地图书馆中找到的第一句歌词是“于万斯年”,由于“于斯万年”及“于万斯年”在古文中都有此讲法,所以很难确定哪一个正确。

《巩金瓯》

[编辑]

1911年10月4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国歌《巩金瓯》,严复作词,名义上溥侗谱曲,曲谱实际来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郭曾炘修訂。歌詞是文言文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清時幸遭。
真熙皞,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陳永浩. 唱國歌,的確很感動流淚?-立法會 CB(2)1300/17-18(21)號文件 (PDF). 
  2. ^ 薛福成.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5月11日: 「又查舊卷,英外部於丁亥年(1887年)咨送兵部尚書節略, 詢及中國國樂樂譜,以備兵丁譜奏之用。前任劉大臣照復云:「查中國樂章,譯為歐洲宮商, 可合泰西樂器之用者,僅有一闕,名曰《普天樂》。相應將樂譜一冊,備文照送查收。」,按《普天樂》者,曾侯(曾紀澤)所制也。」. 
  3. ^ 「國家相冊」. 無綫新聞. 2019-07-31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4. ^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5月11日: 「又查舊卷,英外部於丁亥年(1887年)咨送兵部尚書節略, 詢及中國國樂樂譜,以備兵丁譜奏之用。前任劉大臣(劉瑞芬)照復云:「查中國樂章,譯為歐洲宮商, 可合泰西樂器之用者,僅有一闕,名曰《普天樂》。相應將樂譜一冊,備文照送查收。」,按《普天樂》者,曾侯(曾紀澤)所制也。」
  5. ^ 徐春伟, 胡洁琼. 华祝歌、李中堂乐……清朝那些不为人知的半官方国歌. 澎湃新闻. [2019-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6. ^ 光緒九年九月二十日,作樂章一首,兼排宮商,以為國調。……聽女兒奏國調。十月二十八日,錄所作國調,名曰「華祝歌」。十年一月四日,寫「華祝歌」,並注宮商節奏。閏五月一日,養生會樂工來學「華祝歌」,為之正拍良久。劉志惠點校輯注,王灃華審閱:《曾紀澤日記》,嶽麓書社,1998年,第1280、1288-1289、1304、1334-1335頁
  7. ^ 【共和國識別碼】國歌. 中共黨史教育網.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8. ^ 合肥传承:包家祠堂李家修. 安徽市场星报. 2012-09-04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 临时“国歌”《李中堂乐》_羊城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ycwb.com. 2011 [last update] [11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3日).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