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薩斯特魚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薩斯特魚龍

萨斯特鱼龙属
化石时期:三疊紀晚期235.0–205.6 Ma[1]
薩斯特魚龍的想像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綱 Reptilia
目: 鱼龙目 Ichthyosauria
科: 萨斯特鱼龙科 Shastasauridae
属: 萨斯特鱼龙属 Shastasaurus
Merriam, 1895
模式種
太平洋薩斯特魚龍
Shastasaurus pacificus

Merriam, 1895

太平洋薩斯特魚龍 S. pacificus
Merriam, 1895
梁氏薩斯特魚龍 S. liangae
(Yin et al., 2000 [原為關嶺魚龍])
西卡尼薩斯特魚龍 S. sikanniensis
(Nicholls & Manabe, 2004 [原為秀尼魚龍的一種])

異名

薩斯特魚龍屬名:Shastasaurus)又譯沙士塔魚龍,是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的一屬,是最大型的魚龍類[2],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美國加拿大中國[3]。薩斯特魚龍有高度特化的鰭狀肢,適合在海中游泳。口鼻部短、缺乏牙齒,被推測以魚類、無殼頭足類為食[4]

薩斯特魚龍的屬名意為「沙斯塔山蜥蜴」,是以加州北部的沙斯塔山為名。

敘述

[编辑]
通俗秀尼魚龍(綠)、西卡尼薩斯特魚龍(紅)與人類的體型比較圖
梁氏薩斯特魚龍的未成年標本(編號YGMIR SPCV03108)

薩斯特魚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西卡尼薩斯特魚龍的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卑詩省的Pardonet組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1000萬年前,相當於諾利階中期[5]。西卡尼薩斯特魚龍是體型最大的種,身長估計約21公尺。目前只有梁氏薩斯特魚龍曾發現數個保存狀態良好的頭顱骨,頭顱骨長度約是全身長的8.3%;而未成年個體的頭顱骨長度,約是全身長的9.3%[4]

薩斯特魚龍是種高度特化的魚龍類,身體較為修長。根據最大型的標本,身體的背腹高度約2公尺,而前肢、後肢的距離超過7公尺[5]。薩斯特魚龍的口鼻部短、缺乏牙齒;大部分魚龍類的口鼻部修長、外形類似現代海豚、具有牙齒。研究人員根據這種特殊口鼻部,推測薩斯特魚龍是種濾食性動物,主要以魚類、無殼頭足類為食。未成年個體的口鼻部,也缺乏牙齒。薩斯特魚龍的口鼻部骨頭構造較為不同。大部分爬行動物的鼻骨,位於頭顱骨的中段部分;而薩斯特魚龍的鼻骨延伸至口鼻部的前端。口鼻部的骨頭非常修長[4]

在早期的想像圖裡,薩斯特魚龍常被認為背部有鰭狀構造,如同其他進階型魚龍類。近年研究發現,其他薩斯特魚龍科也缺乏背鰭,因此薩斯特魚龍被推測也沒有背鰭。研究人員也推測,尾部上方的形狀較不突出,而時代較晚魚龍類的尾部形狀較為特化、類似鯊魚[6]

種與異名

[编辑]
太平洋薩斯特魚龍的頭骨
西卡尼薩斯特魚龍的標本

模式種太平洋薩斯特魚龍S. pacificus),化石發現於美國加州北部,地質年代是卡尼階晚期。化石狀態破碎。過去曾有數種魚龍類被歸類於薩斯特魚龍,多是有長口鼻部的魚龍類,目前多被建立為獨立屬,例如:Callawayia貴州魚龍[4]

梁氏薩斯特魚龍S. liangae)原本是關嶺魚龍,當初發表時根據化石標本估計全長約 6.44 公尺[7]。在2011年被改歸類於薩斯特魚龍。被發現數個完整的頭顱骨,研究人員因此瞭解薩斯特魚龍的口鼻部短、缺乏牙齒,而非原本推測的長口鼻部、具有牙齒。最大型標本(編號YIGMR SPCV03109)身長約8.3公尺。未成年標本(編號YIGMR SPCV03108)身長約3.74公尺[4]

西卡尼薩斯特魚龍S. sikkanniensis)是在2004年被敘述、命名,當時是秀尼魚龍的一種。但當時研究並沒有根據種系發生學分析,原作者也注意到這新種與薩斯特魚龍的類似處。在2011年的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這新種較類似薩斯特魚龍,而與秀尼魚龍不大相似,因此改歸類於薩斯特魚龍,成為西卡尼薩斯特魚龍[4]。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卑詩省的Pardonet組地層,地質年代約相當於諾利階中期。西卡尼薩斯特魚龍是體型最大的種,身長估計約21公尺[5]

在2009年,中國科學家將貴州魚龍歸類於薩斯特魚龍的一種。根據2011年的新研究,貴州魚龍其實是更進階型的魚龍類,而非薩斯特魚龍的一種[4]。過去還有許多種被歸類於薩斯特魚龍,例如:奧地利S. carinthiacus德國S. neubigi,目前都被認為是疑名[3]。近年,S. neubigi被重新研究,並被建立為獨立屬,Phantomosaurus[8]S. alexandraeS. osmonti目前則是太平洋薩斯特魚龍的異名Merriam, 190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Shastasaurus Merriam 1895 (ichthyosaur). Paleobiology Database. Fossilworks. [11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 
  2. ^ Hilton, Richard P., Dinosaurs and Other Mesozoic Animal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003 ISBN 0-520-23315-8, at pages 90-91.
  3. ^ 3.0 3.1 Shang Qing-Hua, Li Chun.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ichthyosaur Shastasaurus in the Guanling Biota (Late Triassic), Guizhou, China (PDF).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09, 47 (3): 178–193 [2012-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5-17).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Sander, P.M.; Chen, X.; Cheng, L.; Wang, X. Claessens, Leon , 编. Short-Snouted Toothless Ichthyosaur from China Suggests Late Triassic Diversification of Suction Feeding Ichthyosaurs. PLoS ONE. 2011, 6 (5): e19480 [2012-03-23]. PMID 2162542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94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0). 
  5. ^ 5.0 5.1 5.2 Nicholls, E.L.; Manabe, M. Giant ichthyosaurs of the Triassic - a new species of Shonisaurus from the Pardonet Formation (Norian: Late Triassic) of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4, 24 (3): 838–849. doi:10.1671/0272-4634(2004)024[0838:GIOTTN]2.0.CO;2. 
  6. ^ Wallace, D.R. (2008). Neptune's Ark: From Ichthyosaurs to Orc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82pp.
  7. ^ 尹恭正, 周修高, 曹泽田, 喻羑艺, 罗永明.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海生爬行动物的初步研究. 地质地球化学. 2000, 28 (3). 
  8. ^ Maisch, M. W.; Matzke, A. T. (2006). "The braincase ofPhantomosaurus neubigi(Sander, 1997), an unusual ichthyosaur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German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6 (3): 598. doi:10.1671/0272-4634(2006)26[598:TBOPNS]2.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