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南區分所澎湖場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南區分所澎湖場區,隸屬農業部轄下畜產試驗所南區分所的畜產組織,位於臺灣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235號,佔地公頃15.1178公頃,以經管山羊、黃牛等相關業務為主。[1][2]

沿革

[编辑]

澎湖幅員不廣,且土地貧瘠,早期居民多以海為田,畜牧不興,早於元代汪大淵撰述的《島夷誌略[3],澎湖當時已有畜養山羊的紀錄。黃牛記載較晚,應為明、清之際隨福建移民帶往澎湖,且黃牛多作為農業耕作輔力,而非做食用或銷售用途。此外,澎湖尚有飼養豬隻、家禽(以火雞為主,少見)等事例。[1]:31-35

日治時期

[编辑]

澎湖早期民生經濟以農耕、漁撈為主,由於地理環境所囿,雖有飼養家畜、家禽等,並無發展畜牧業的條件,直到日治時期才有政府組織的專責單位管理畜牧事務,即澎湖廳總務課勸業係,編制設有專職技手,另外馬公街役所、湖西等庄役場,分別設立產業課、增產係,但上述管理單位除了畜牧之外,還另兼造林、農牧改良等業務。[1]:47-49

畜牧管理自日治時期以降,多併納農業組織中,例如「市街庄農業會」設有「畜產係」、「州廳農業會」編制有「畜產部」,可謂與農業組織發展息息相關[4]:169-177,也反映在澎湖畜牧管理的編制上。[1]:47-49

明治42年(1909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在舊縣府新村、舊水產試驗所宿舍附近(約火燒坪、紅木埕一帶)設立蔬菜試驗場,翌年成立農會,指導造林、農業改良與推廣,其中也涉獵牛隻、豬豚的品種改良試驗。明治年間設立的蔬菜試驗場,主要仍以試種胡瓜、甜瓜、梨等瓜果蔬菜作物為主。大正十年(1921年)改制為「澎湖廳農事試作場」,才可作為今日農業改良分場之前身。[1]:47-49

中華民國時期

[编辑]

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台灣政府組織經歷一連串改制變革,不僅原五州三廳行政區域大幅變動,原農業組織改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管轄,而「澎湖廳農事試作場」被改名「澎湖農林總場」。民國38年(1947年),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事件撫平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廢除「臺灣省行政公署」,改組成「臺灣省政府」,農林處改作農林廳。[5][6]:76-82

民國39年(1950年)11月,原屬高雄縣政府的「高雄縣農林總場」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改名「高雄區農林改良場」,同時「澎湖縣農林總場」因被併入「高雄區農林改良場」,也隨之更名為「澎湖分場」。[7][2]

民國52年(1963年),澎湖分場在今澎湖孔廟前的文澳海濱設立「人工授精站」,進行推廣牛、豬隻的品種改良,民國57年(1968年)遷至安宅農改場(即今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澎湖分場)。民國62年(1973年),澎湖分場又逢改制,自高雄區農林改良場脫離,直隸臺灣省政府畜產試驗所,8月1日成立「澎湖種畜推廣工作站」。民國65年(1976年)五月易名為「澎湖畜牧推廣中心」、民國70年(1981年)元月又改名「澎湖種畜繁殖中心」。[2]

民國87年(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精省」,行政組織再度進行整飭[8],民國88年(1999年)7月1日,奉命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原「澎湖種畜繁殖中心」名稱不變。民國91年(2002年)4月30日,因應組織調整,又更名為「澎湖工作站」。[2]

民國112年(2023年)8月1日起隨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9],高雄種畜場,與恆春分所、澎湖工作站合併為「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南區分所」,原澎湖工作站更名為「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南區分所澎湖場區」。[10]


編制年表

[编辑]
年份 所屬機關 單位名稱 單位地點 參考來源
明治42年(1909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蔬菜試驗場 媽宮街火燒坪、紅木埕
[2][1][5]
大正10年(1921年) 臺灣總督府澎湖廳 農事試作場 馬公街火燒坪、紅木埕
民國36年(1945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6] 澎湖農林總場 馬公鎮火燒坪、紅木埕
民國38年(1947年)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6] 澎湖農林總場
民國39年(1950年11月)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高雄區農業改良場[7] 澎湖分場
民國57年(1968)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澎湖分場 馬公鎮安宅里
民國62年(1973年8月1日)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畜產試驗所 澎湖種畜推廣工作站
民國65年(2002年5月)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畜產試驗所 澎湖畜牧推廣中心
民國70年(1981年1月)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畜產試驗所 澎湖種畜繁殖中心
民國88年(1999年7月1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澎湖種畜繁殖中心
民國91年(2002年4月30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澎湖工作站
民國112年(2023年8月1日)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南區分所 澎湖場區

業務成果

[编辑]

黑山羊

[编辑]

自民國99年(2010年)起,澎湖工作站實施「異地保種」計畫,分別自恆春花蓮引入「台灣黑山羊恆春品系」和「吉安山羊」至澎湖,至民國107年(2018年)為止數量共有100頭。[11]

銀合歡剷除計畫

[编辑]

銀合歡為世界百大外來種植物,因含有含羞草酸而會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澎湖縣有4,206公頃的廢耕地,銀合歡佔據比例高達八成四。民國107年(2018年),為要遏止銀合歡持續蔓延,畜試所澎湖工作站便利用「放羊吃草」的方式,透過試驗將五隻黑山羊置入一公頃的銀合歡區域,不時補充其餘飼料,一個月後成功剷除一公頃面積的銀合歡,同時羊隻也未發現異常生理狀態。[11]

黃牛品種改良

[编辑]

澎湖地區長期放牧牛隻,由於放牧面積不廣,多年下來會出現近親繁殖的問題。民國109年(2020年),澎湖工作站在行政院農委會畜試所恆春分所的協助下,九月間首次在澎湖地區進行牛隻人工授精。民國110年(2021年)五月份,實際協助當地農民進行在地肉牛人工授精,參與促進品種改良事宜;時任澎湖工作所代理主任陳綵慈表示,此次人工授精的種類係來自澳洲布蘭格斯牛英语Brangas的冷凍精液,布蘭格斯牛具備熱帶牛和溫帶牛特色,有助於改善澎湖黃雜牛體型和肉質,若有機會在澎湖廣大廢耕地飼養,預期對農民收益有正面影響。[12]

圖輯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林文鎮. 《續修澎湖縣志·卷5·物產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2021-11-14]. ISBN 9860015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澎湖工作站〉.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0) (中文(臺灣)). 
  3. ^ 李宜憲. 〈島夷誌略〉.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0-30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中文(臺灣)). 
  4. ^ 丁文郁; 胡忠一. 《台灣農會史·上冊·日治時期溯源》. 台北市: 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 2012. ISBN 9789868606333 (中文(臺灣)). 
  5. ^ 5.0 5.1 〈本所沿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胡忠一. 《台灣農會大事年表:1840-2013》. 台北市: 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 2013. ISBN 9789868606340 (中文(臺灣)). 
  7. ^ 7.0 7.1 〈高雄種畜繁殖場-沿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中文(臺灣)). 
  8. ^ 江大樹. 〈精省〉.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中文(臺灣)). 
  9. ^ 楊媛婷. 〈農委會明升格農業部 莊老達接資源永續司、江文全掌動保司〉. 自由時報. 2023-07-31 [202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2 (中文(臺灣)). 
  10. ^ 〈沿革〉.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林珮君. 〈本土黑山羊超強!五隻羊一個月吃掉一公頃有毒銀合歡,健康活跳跳〉. 上下游 News & Market. 2018-07-26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中文(臺灣)). 
  12. ^ 白慈美. 〈人工授精好處多! 改良肉牛性能還可減少疾病風險〉. 全國旅遊時報. 2021-07-15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