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近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近东地区
近東地區範圍(現代)
近東地區範圍(現代)

近東(英語:Near East)為西方國家使用的地理概念。早期近代西方地理學者以「近東」指鄰近歐洲的「東方」。欧美人使用的词汇,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讲,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有時還包括巴爾幹半島。在巴爾幹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般不再把巴爾幹國家稱爲近東國家,而以「東南歐」或「南歐」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渐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

定義

[编辑]

在19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以前,歐洲人眼中的所謂「東方」指的是奥斯曼帝國發源地。1834年英國遊記歷史學者Alexander Kinglake出發前往聖地,途經伊斯坦堡塞浦路斯貝魯特開羅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等地,在其著作《Eöthen, or Traces of Travel Brought Home from the East》中,他發現「東方」開始於貝爾格勒,從這裡他離開了熟悉的歐洲(哈布斯堡奧地利帝國),踏上陌生的奧斯曼帝國領域。

1902年,英國考古學者D.G. Hogarth在其書《The Nearer East》中,定義「近東」的地理範圍:包含巴爾幹半島[1]埃及安那托利亞亞美尼亞阿拉伯半島,以及伊朗西部[2]。在同一年,美國海軍軍官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也在其論文《The Persian Gulf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提出「中東」的概念,馬漢是從海權的角度來看,他對於「中東」的定義是指從蘇伊士運河新加坡航線之間所經過的區域[3]

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國勢日衰,巴爾幹諸國相繼取得獨立地位。巴爾幹戰爭後奧斯曼帝國失去了絕大部份歐洲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英國占領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法國占領黎巴嫩與敘利亞。由於各民族國家的成立,原先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一體感消失,「近東」具體的範圍也開始變得模糊曖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的定義更加寬鬆,包含以往「近東」的範圍。而「近東」一詞本身也是相當歐洲中心主義的詞彙,因此在二戰後的去殖民化運動中逐漸被其他較中立的詞彙如「西亞」所取代。在今天一般的政治或新聞報導中,「近東」通常被納入定義更廣的「中東」,只有在考古學歷史學的文獻中還會使用「近東」這個詞彙。

参考文献

[编辑]
  1. ^ Eric Hobsbawn, 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 Pantheon Books, 1987, ISBN 0394563190, p.17,
  2. ^ Davidson, Roderic H. Where is the Middle East?. Foreign Affairs. 1960, 38: p. 665–675. 
  3. ^ Koppes, Clayton R. Captain Mahan, General Gordo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term ‘Middle East’. Middle Eastern Studies. 1976-01, 12 (1) [2022-10-02]. ISSN 0026-3206. doi:10.1080/002632076087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英语).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