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文子 (书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通玄真经
Yin Yang

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道家人物
皇德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庄子 列子
環淵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黃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文子,又稱作《通玄經》,相傳是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中國古代的書籍,有多種內容略有差異的版本。《汉书·艺文志》載有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

傳為偽書

[编辑]

隋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篇。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如唐柳宗元即认为这本书是夹杂抄袭了儒、墨、名、法诸家语句,来解释《道德经》,故称之为“驳书”。黄震认为是唐代默希子(徐灵府)伪造[1]章太炎说今本《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章太炎认为今本《文子》与《列子》“同出一手”,因此,“疑即张湛伪造”。[2]梁启超认为“今本盖非斑旧,实伪中出伪也,其大半袭自《淮南子》”[3]唐兰说:“《文子》与《淮南子》很多辞句是相同的,究竟谁抄谁,旧无定说。今以篇名袭黄帝之言来看,《文子》当在前。......《文子》中有很多内容为《淮南子》所无,也应当是先秦古籍之一。”[4]

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但确证了《文子》一书的存在,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文子》在唐代时与《老子》、《庄子》并重,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置博士、助教讲习这些经典。列入唐代科举教育体系。

汉墓出土

[编辑]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括《文子》一书。有少量竹简文字与今本《文子》中《道原》、《精诚》、《微明》、《自然》等篇的内容相似,余者皆是今本《文子》中找不到的佚文。有学者通过比较敦煌本、竹简本、今本《文子》的异同,并结合有关史籍加以考察,认为《文子》一书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三种《文子》版本之间有密切联系,敦煌本是竹简本向今本演变的过渡本。

整理

[编辑]

对《文子》进行整理研究的,有《通玄真经》默希子注,十二卷;宋代朱并注,七卷,(八卷以下已佚);元代杜道坚文子缵义》,十二卷;清代钱熙祚文子校勘记》,俞樾俞楼杂纂读文子》。现今流传的版本有:《正统道藏》十二卷本;《通玄真经赞义》十二卷本;《道藏》七卷本;《道藏辑要》本;《四部丛刊》缩印《通玄真经》十二卷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本《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十二篇分别为:

一、道原,

二、精诚,

三、九守,

四、符言,

五、道德,

六、上德,

七、微明,

八、自然,

九、下德,

十、上仁,

十一、上义,

十二、上礼。

體例

[编辑]

《文子》一書之主旨,在於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道家「道」的學說。書中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開始,表明與老子之師承關係。明朝宋濂稱:「子嘗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經之義疏爾。」元代吳金節也稱:「文子者,道德經之傳也。」均說明《文子》的主旨內容。然而,亦有人認為「老子曰」三字乃後人竄入,非原文如此。

章節摘錄

[编辑]

《文子》首篇《道原》首章云: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清,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墆,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於樸。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詘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俯仰兮。

文中所謂「老子曰」的內容,乃是集合《老子》中的不同語句而成,重加編排,就其義理而闡發,非實有如此一段文字。在夫道者之後,則更易看出是闡析的部份。

此章開宗明義地解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以「道」是天地萬物的起源。此道先天地而生,是窈冥無形,渾而為一的。道無形無狀,無所不包,無處不在。旣分為天地,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而四時陰陽亦依此而生,萬物乃得以生存活動。因此「道」是自然的究竟根本。 下文又說此是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是以自然萬物皆循道而行,但又不知不怨,對此道的本質,旣無法認識,無法掌握,無法干預。

在《下德》篇則首言:

老子曰: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登,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也。

此章則言道有氣的特性,判為陰陽,而世間萬物皆就其陶冶而成。這就頗為超出了《老子》的基礎,而見出後人闡發的精彩之處。

注釋

[编辑]
  1. ^ 《黄氏日钞》
  2. ^ 《菿汉微言》
  3. ^ 《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
  4. ^ 帛书《经法》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書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