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道济医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道濟醫院
1886年的道濟醫院。

道濟醫院(英語:Douw Hospital for Women and Children)是1885年成立的一家西醫醫院,也是北京市區最早的西醫醫院,以婦產科見長。該院在推廣新法接生預防接種和培養中國醫務人員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該院於1952年被北京市政府接管,改稱北京市第六醫院[1][2]

歷史

[编辑]
1887年出版的醫院平面圖。

美國長老教會傳教士道濟英语Deborah Matilda Douw來華,看到當時中國的接生方法落後,許多嬰兒出生幾天就死去。她因此大哭一場,返回美國,以8年時間在各教會募集資金,婦產醫院於1880年秋季開始興建,1885年在臨時建築開始看病,1886年3月開始使用完工的永久性建築,建築費用$11,500美金,藥物與器材$2,000美金,每年營運成本$3,000美金。當時名為「婦嬰專科醫院」,院址在北京安定門交道口北二條,建了平房12間,醫院只設婦產科和兒科,主要是推廣新法接生。該院1904年創辦護士訓練班,1908年成立「道濟高級護士學校」,這是北京最早的護士學校,從1908年—1948年共畢業護士、助產士161人。[3][1][4]該院首任院長是女醫學博士Marion E. Sinclair,護理和培養護士的工作由Jennie McKillican小姐負責。[1][5]1895年秋,女醫學博士Eliza Ellen Leonard接任院長。[1][6][7]義和團運動期間醫院被迫關閉,1902年秋重新開門,就醫人數逐漸恢復。[8]以1907年為例,該院藥房處方6,704次,住院62人,出診124次。[9]

安定醫院藥房。
安定醫院病房。
交道口安定醫院舊址。

1917年醫院用庚子賠款在原址北面建了一棟三層樓,與長老教會的男醫院「安定醫院」合併,為了紀念於1911年逝世的道濟,改稱「道濟醫院」,增設男科,以骨科和普通外科見長,能做一些大手術。共有病床30張,其中男床10張,女床10張,婦產科10張。1920年醫院原址西側的二層樓落成,病床增加到60張。[1][10]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查封醫院,護士學校也被迫停止招生。1942年7月醫院被日軍強行接管,改名為「北平第三醫院」,從院長、科室主任到後勤總務都改用日本人。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軍搶走透視機、手術台等醫療設備及病床等,砸壞帶不走的東西,醫院無法開診而關門。1946年,美國長老教會派來美籍醫生、護士並運來一些醫療設備,才恢復「道濟醫院」名號重新開診。[11]

1952年,該院被北京市政府接管,改稱「北京市第六醫院」。「道濟高級護士學校」被北京市公共衛生局接管,改為「第六醫院護士學校」,1953年第一、第三、第七護校併入該校,改為「市立第一護士學校」。該院目前有病床632張,設有35個臨床專業科室,15個醫技科室、3個臨床實驗室和15個病區。醫院專業特色為心內科、呼吸內科、骨科、急診科、婦產科等。[12][13]

知名人員

[编辑]

該院一些外籍醫護人員是剛從學校畢業就到院工作。如Eliza Ellen Leonard院長於1894年從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次年到院。後來做到護士長英语Nursing management的Sara Emily Perkins於1925年從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畢業後,於次年被派到該院工作二十餘年。她於1942-1943年間被日本人監禁6個月,於1951-1955年間被中共監禁四年。[6][14]在該院工作過的著名中國醫師包括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原中國醫科院院長、協和醫院大內科主任鄧家棟曾任內科主任,中國泌尿外科奠基人、友誼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于惠元曾任外科主任。[12]

劉曼卿於1926年進入道濟醫院護士訓練班學習,畢業後在道濟醫院當護士,於1929年擔任出使西藏的國民政府女特使。[15][16]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陳鳳林; 劉士英; 梁峻; 楊津林; 姜永香. 北京道濟醫院考略. 《中華醫史雜誌》. 1998年7月, 28卷 (3期)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简明摘要. 
  2. ^ 医院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北京市第六醫院
  3. ^ Boudinot Currie Atterbury. Pekin hospital, Pekin, China. Report of Boudinot C. Atterbury. New York: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1887: 3, 9, 17 [201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4. ^ 《宣教士》內容選摘: 中國醫院十字架的來由——選自第三集《光照》. 神州傳播協會. [201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5. ^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Annual Report of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ublished for the Board. 1916年: 49,63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6. ^ 6.0 6.1 Leonard, Eliza Ell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7. ^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General Assembly. Reports of the Boards. 1904年: 92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8. ^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Annual Report. 1903年: 92 [201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9. ^ Woman's Work. Women's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ie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1908年: 39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10. ^ 李孝聰. 20世紀北京城市功能佈局的記憶與描述. 《文匯學人》. 2016年11月18日 [2018年11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1月24日). 
  11. ^ 日軍逃跑時打劫醫院 患者不信日本醫生寧不看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京報
  12. ^ 12.0 12.1 北京市第六医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北京医院协会
  13. ^ 柴松霞. 建國初期私立學校改造措施的考察.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07年9月, 第14卷 (第5期) [201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14. ^ Guide to the Sara Emily Perkins Papers.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4). 
  15. ^ 近代第一位赴藏“女钦差”刘曼卿的教育经历. 中国西藏网.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16. ^ 一代女杰——刘曼卿. 中国西藏网.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