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郑逸梅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鄭逸梅
郑逸梅
郑逸梅在“纸帐铜瓶室”写作
逸梅
性别
出生鞠愿宗
(1895-10-19)1895年10月19日
 大清江苏省苏州府
逝世1992年7月11日(1992歲—07—11)(96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死因脑血栓
居住地上海市
国籍 大清(1895-1911)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2)
别名郑隆、郑际云
职业作家文史学家教育家
政党中国农工民主党
儿女子:郑汝德

郑逸梅(1895年10月19日—1992年7月11日),原名鞠愿宗,因父亲早殁,居于苏州外祖父家,改名郑隆谱名际云逸梅,以号行,笔名陆鸠疏影冷香一湄陶拙安[1][2]斋名纸帐铜瓶室秋芷室,男,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歙县中国作家文史学家教育家。郑逸梅自1913年开始为报刊写小品文至20世纪90年代初,笔耕不辍;因其所撰写的大量文史掌故类文章载于报刊空白处,被誉为“补白大王”[3][4][5]。其笔下内容多记清末及民国文苑轶闻掌故,广摭博采,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6]

他早年多用文言文,晚年写作以白话文间文言文,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读者好评。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后平反恢复名誉。1992年7月1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6][7][8][9]

生平

[编辑]

幼年

[编辑]

郑逸梅生于光绪二十一年己未九月初三(1895年10月19日),原名鞠愿宗[3][10]。其父鞠震福,营米业。三岁时因邻居失火,烧毁房屋,父亦因此亡故,乃依靠外祖父为生。其外祖父郑锦庭,原籍安徽歙县太平天国运动时避难来到苏州,营南货业,后寄籍苏州。外祖父之子早丧,膝下无儿,乃改鞠愿宗姓名为郑隆。郑逸梅年幼未入学前,由其外祖父教导抚养。郑逸梅自小接触《三国演义》等书,祖父教会其认识了不少汉字[3]

入学

[编辑]

郑逸梅5岁入私塾[6]。塾师顾慰若是个儒医,目力不济,翻阅石印本的《康熙字典》,字迹细如蚊足,看不清楚,往往指定郑逸梅读给他听,郑逸梅借此了解了部首查字法。期间又曾买入《苏黄尺牍》《吴梅村词》《夜雨秋灯录》《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书。郑逸梅敬慕书中的各类人物,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记在自订的小簿子上,后经其师推荐开始学看《尚友录》。《尚友录》按诗韵翻检,郑逸梅一再揣摹,初步了解了“平上去入”和“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韵目。郑逸梅10岁入敦仁学堂[6],期间郑逸梅读到金圣叹的评语,认为其笔墨恣肆、设想诡奇,通晓了由稗史走向文学的道路。14岁时考进了苏州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6],得清秀才龚赓禹指导[3]

小学毕业后,郑逸梅考入草桥中学(后为苏州市第一中学)。其同侪有顾颉刚吴湖帆叶圣陶王伯祥范烟桥江小鹣江红蕉庞京周等。校长汪鼎丞特为其书写了“纸帐铜瓶室”匾额,后郑逸梅以此为斋名。在该校,郑逸梅曾参加苏州全市运动会,获880码赛跑冠军,得以代表学校出席江苏省的体育运动会。21岁时进江南高等学堂继续就学[6],后因生计原因被迫退学[3]

撰文报社

[编辑]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郑逸梅曾在《民权报》发文斥责袁氏企图恢复帝制的文章。《民权报》停刊后,由蒋著超改编出版成《民权素》杂志,郑逸梅在该刊辟专栏“慧心集”,每期连载,报人徐卓呆姚民哀誉之为“补白大王”。当时的《小说新报》社称郑逸梅为“无白不郑补”[3]

1917年,范烟桥自吴江桐花里迁居苏州温家岸,郑逸梅乃与之及顾明道赵眠云范君博姚苏凤范菊高孙纪于屠守拙共9人结成文学团体「星社」。郑逸梅又主编《游戏新报》、《消闲月刊》,约包天笑周瘦鹃叶楚伧戚饭牛徐枕亚程瞻庐许指严吴双热袁寒云胡石予等名家写稿。郑逸梅在苏州时又曾在钮家巷袁丕烈家租其屋,设教馆;之后在惠育学校主持教务。20世纪20年代末去上海后,执教于徐汇公学、务本女中、江南联合中学、大同附中,兼任国华中学校长;又受聘上海音乐专修馆(上海音乐学院之前身)、志心学院、诚明文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等高校任文史教授。1926年出版其第一本单行本著作《梅瓣》。后在陆丹林许半农的介绍下,参加了「南社」。南社耆宿高吹万曾写了一副对联赠之:“人澹如菊,品逸于梅。”古时“鞠”与“菊”相通,这副八字对联,既嵌入了他的名与号,又涵盖了他的平生为人。后郑逸梅受邀在《申报》《新闻报》《时报》的副刊以及赵苕狂主办的《四民报》上写稿。为写稿方便,郑逸梅自苏州迁至上海居住。在沪时,郑逸梅主编《金钢钻报》,在《正言报》《和平日报》《今报》《新夜报》等都辟有专栏,先后出版了《小阳秋》《人物品藻录》《近代野乘》《味灯漫笔》《花雨缤纷录》《拈花微笑录》《皇二子袁寒云》等著作。当时陆丹林也喜写人物掌故,陈仲陶曾作诗“掌故罗胸得几人?并时郑陆两嶙峋”,为一时佳话[3]

1940年后历任上参音乐专修馆教授、上海徐汇中学教师、上海志心学院教授、上海国华中学校长、上海诚明文学院教授、上海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逸梅继续从事写作,又历任上海晋元中学副校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上海普陀区政协委员[10]。1963年,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有声音称“大陆上的老作家都劳瘁致死了”,为此中共政府委派廖承志指定郑逸梅等老作家在海外报刊撰文发声。当时的每年春节,郑逸梅都在上海对台广播的“浦江之声”电台发表他的讲话。在市委统战部以及各民主党派部门,他登载在海外报刊上的文章,总是名列第一位[3]

文化大革命时期,郑逸梅备受凌虐。其藏书以及字画在抄家中被劫掠装去7车,书则全部毁佚,他曾对人自谑说:“我现在是真正学富五车,无书不读了。”[3]后郑逸梅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关入牛棚,罚扫校园,寒暑不辍。其右腕原患关节炎,过度劳动后致右腕受损更剧,因此之后写字困难,字迹歪斜。苏州金石名家矫毅刻了一方印章“扫叶老残”相赠。因屡被斥骂“臭知识分子”,他索性以“臭知识”谐音“秋芷室”作了自己的书斋名,又请篆刻家陈茗屋刻一方“秋芷室”斋名的印章[3]。郑逸梅在牛棚时完成了54万言的《艺林散叶》,用小册子记述而成,历数年积得6000余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这部著作,后该书被日本二玄堂译成日文[3]

获平反后,郑逸梅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完成并出版了50余万字的《南社丛谈》。后这部手稿被上海图书馆的名人手迹陈列室永久保存。南京师范大学专门出版过《郑逸梅研究专辑》,上海电视台拍摄过专访记录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唱片出版社曾致力收集当代文化界名人声音档案,灌制密纹唱片作永久资料保存,邀请郑逸梅、巴金贺绿汀刘海粟曹禺俞振飞万籁鸣共7人,每人口述60分钟,灌制一张唱片。因其时为1982年,郑逸梅入文坛已近70载,故将唱片命名《涉笔生花七十春》。“国际南社研究会”在美国成立时,郑逸梅被聘任为名誉会员[3]

去世

[编辑]

1992年7月11日,郑逸梅完成了一篇7000字的长文《画家潘天寿》,嘱其家人次日发出;当天傍晚郑逸梅因突发脑血栓逝世于上海,终年98岁[3]

轶事

[编辑]

授课时“以身作则”

[编辑]

郑逸梅在大学上授课时极受学生欢迎。郑逸梅教授国文时主张“以身作则”:他出的一些题目如“论曹操”,要求学生放开去写,从正面或反面论述均可。他自己则写出一正一反两篇作文作为范文,一篇引经据典从正面论述曹操;另一篇对曹操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文笔,又可以养成考据的良好作风[3]。郑逸梅有一方张寒月所刻的闲章“三千弟子半红妆”,意指他的学生中有半数为女性[3]

读书论

[编辑]

郑逸梅认为前人的读书方式,可归纳为两种:认为读书有两种方法,即“里打进”式和“外打进”式。郑逸梅认为,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长和老师督促学子们阅读经典著作和千古名篇,使其含英咀华,融会贯通。在这阶段,不容许学子阅读所谓的“闲书”,以免分散注意力,直到文理通达,才能随自己的喜好,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法属于“里打进”;而“外打进”式读书法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饶有趣味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开始,然后读明清小品,再上溯元曲宋词唐诗、秦汉散文,以至《左传》《离骚》《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下苦功钻研一番。郑逸梅认为他自己的读书法属于后一种,也就是“外打进”式读书法[3][11]

收集癖

[编辑]

郑逸梅有收藏贺年片的癖好,他在1926年1月28日出版的《紫罗兰》第1卷第4期写有《贺年片话》,历数了程小青何海鸣王天恨丁慕琴谢之光胡亚光周瘦鹃程瞻庐范烟桥徐卓呆等作家、画家各式各样的贺年片,既有来自海外的,又有中式古朴的,既有“在笺纸上寥寥画上几笔,然后再在上面写字”类的,也有“供自己专用的花笺,写上几句贺词”类的,让人目不暇接,“周瘦鹃富审美观念,所以他的贺片也是美丽绝伦,那文字为‘天地易纪日月更始起动安宁所至利喜周瘦鹃恭贺新禧’,用仿宋字,红色印的,左角为紫罗兰图,花娇叶亸,真觉纸上生香呢”[12]

除此之外,郑逸梅还喜收藏砚台尺牍折扇,他说:“文房四宝,以砚最具耐人摸索玩赏。”据说,他曾藏有一块三国吴主孙皓建衡专砚,砚的四周刻有跋识,其中有米芾的跋语,这块古砚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3]

斋名“纸帐铜瓶室”的由来

[编辑]

郑逸梅的斋名“纸帐铜瓶室”取自清代文学家张船山的咏梅诗句“铜瓶纸帐绕老因缘。乱我乡愁又几年,莫笑神情如静女,须知风骨是飞仙。”象征梅花暗藏春色。郑逸梅因喜欢梅花,起号“逸梅”,命斋名为“纸帐铜瓶室”。曾作《纸帐铜瓶室记》,叙其取斋名之缘由。书画家陶冷月曾为之作《纸帐铜瓶室图》。晚年,郑的书斋是朝北的一间七平方米的石库门亭子间,仍名为“纸帐铜瓶室”[1][14]

子女

[编辑]

郑逸梅有一子郑汝德,为高级经济师,后退休,与郑逸梅生活了60余年。郑逸梅写稿时常夹杂繁体字,因此郑汝德经常将郑稿经重新誊写后再发出。郑汝德之妻退休前是主任医师[3]

著作

[编辑]

郑逸梅生前结集《人物品藻录》《淞云闻话》《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谈丛》《社丛谈》《郑逸梅文摘》《艺坛百影》《影坛旧闻》《三十年来之上海》《清娱漫笔》等及《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艺林散叶》《书报话旧》《近代名人丛话》等40余种。去世后,其家人又从遗稿中整理出若干著作行世,代表作品汇辑为《郑逸梅作品集》、《郑逸梅选集》等[2]

参考

[编辑]
  1. ^ 1.0 1.1 朱亚夫. 郑逸梅的“纸帐铜瓶室”. 今晚报. 2019-02-19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2. ^ 2.0 2.1 郑逸梅. 博雅文化旅游网.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郑汝德. 先父郑逸梅先生往事. 钟山风雨. 2008, 6. 
  4. ^ 林颐. 从词语掌故看古代风俗. 人民网. 2019-07-05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5. ^ 曹正文. 苏州有个“补白大王”——追忆郑逸梅先生. 苏州杂志. 2017, 3. 
  6. ^ 6.0 6.1 6.2 6.3 6.4 6.5 “报刊补白大王”郑逸梅. 凤凰网江苏频道. 2018-06-22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7. ^ 孙树松; 林人. 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ISBN 7-207-01850-9. 
  8. ^ 王庆生. 中国当代文学辞典. 武汉出版社. 1996. ISBN 7-5430-0904-8. 
  9. ^ 徐廼翔.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 戏剧卷.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ISBN 7-219-01378-7. 
  10. ^ 10.0 10.1 10.2 郑逸梅: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东方文化周刊. 2016, 52. 
  11. ^ 韩铁铮. 郑逸梅的读书法. 燕赵老年报. 2019-03-15 [2020-05-20]. [失效連結]
  12. ^ 宫立. 现代作家与贺年片. 人民网. 2019-02-15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13. ^ 付秀宏. 名作家的收藏:老舍爱扇子贾平凹钟情奇石. 人民网. 2015-04-13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14. ^ 漫忆纸帐铜瓶室与郑逸梅先生. 人民政协网. 2006-09-14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