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户撒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户撒刀阿昌族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称阿昌刀,因多产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是中國目前仅存的手工实战。与新疆维吾尔族英吉萨刀、积石山保安族保安刀,并称全国三大民族刀具。

户撒刀锻制精纯,锋利、坚韧且耐用,种类繁多,有背刀、砍刀、腰刀、藏刀、匕首等各种形制,其中又以藏刀和背刀最为典型[1]。有的还在刀上刻制十二生肖图、罐制黄白铜及金银,用白银包柄和刀鞘。[2]

历史

[编辑]

户撒刀历史悠久,早在时期就享有盛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唐天宝战争前后,大量汉人流落阿昌族聚居区,向其传授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精良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族人[3][4];随后在三征麓川时,阿昌族领袖赖氏、况氏随军出征,也将先进的技术引入。万历十一年(1583年)时,游击将军刘𬘩受命迎击缅甸入侵,得知户撒阿昌人会制作兵器后,立即将户撒划为筹措军需之地,实行屯田制,进行半军事化管理。后沐英后人沐昌祚贿赂刘𬘩,将户撒占为己有,锻造刀具为己用;彼时云南巡抚曾于万历十六年四月(1588年)、十七年二月(1589年)两次上书朝廷,要求沐昌祚归还户撒,但沐昌祚不听,后户撒也被成为“沐氏勋庄”[4]。后吴三桂又把户撒划为私庄,同样也是为了其锻造的刀具。[2]

1983年,户撒生产的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轻工部评为“民族特需工艺品最优产品”。1987年又获“云南省第三届民族用品优秀产品”称号。2006年5月20日,户撒刀的锻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名称来源

[编辑]

户撒刀其名据说是为了纪念兴过和软诺之间真挚的爱情,就将兴过住的坝子取名叫户撒(坝头),软诺住的坝子取名为腊撒(坝尾);阿昌族的铁匠们,为了纪念兴过这位勇敢年轻的能工巧匠“兴过”,便将打制的阿昌刀称为户撒刀。[2]

使用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克钦营,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2]

1953年,阿昌族的滕茂芳锻造了两把七彩刀赠送给毛泽东[2]2003年,户撒当地有名刀匠李德勇等人铸造了一把长6.06米,宽0.6米,重2.3吨的“天下第一刀”,作为德宏州建州50周年的赠礼,并且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重钢制长刀”一项[2][5][6]

景颇族、傣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藏族甚至居住山区的汉族青年,都会购置一把阿昌族户撒刀,外出时随身佩戴。[2]

制作

[编辑]

户撒刀的制作过程主要由选料、锤打、开槽刮磨、淬火等工序组成;选用保山腾冲一带的钢材,在炉火中反复加热、锤打、刮磨成刀胚,再沾水淬火;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是蘸水淬火后又用香油回火制成。[1]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覃诗翠; 们发延; 雍继荣; 许彬; 索文清. 中华文化通志:土家、景颇、羌、普米、独龙、阿昌、珞巴、门巴族文化志 第一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978-7-208-02291-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孙宝廷. 阿昌族.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4: 62-68. ISBN 9787510129018. 
  3. ^ 阿昌族户撒刀. 名刀天下. 齐鲁网.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8). 
  4. ^ 4.0 4.1 阿昌族简史编写组. 阿昌族简史. 民族出版社. 2008. ISBN 9787105087105. 
  5. ^ 李映青; 杨万丽. 德宏州成功申报三项世界纪录. 中国日报. 2011-04-12 [202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3). 
  6. ^ 阿昌族:李德永. www.neac.gov.cn. [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