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马来西亚华人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馬來西亞華人史

马来西亚华人大规模移居南洋的历史是在清代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英属马来亚与婆罗洲的英殖民政府因《北京条约》大量引入华工,一直到马来西亚独立建国之后,华人已成为当地的第二大族群。而当今马来西亚华人主要由清末民初的中国移民组成。

古代

[编辑]

據《水經注》引《晉書地道記》,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馬來半島屈都昆[1]

據中國古籍記載,於唐朝時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馬來半島一帶進行商業活動;《新唐書》記載,吉蘭丹在667和669年向唐朝獻方物;柔佛是商人往來湊集之地,年年都有商人乘船到廣州[2]。當時唐人主要是暫居經商,並無大量定居。

元朝時馬來半島古國龍牙門已有中國人和當地人通婚雜居。[3]

近代

[编辑]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

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 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明朝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種明代的風俗儀式。

明末年間,许多不愿投降的反清義士也流亡南洋[來源請求]嘉慶年間廣東嘉應縣人葉亚來,流寓新加坡。嘉慶末年,柔佛王下令驅逐華人。柔佛華人推舉叶亚来為首,率领众人战胜柔佛首相;叶亚来购买军械,遣人返国,纠集嘉应县及邻村族人万余,渡海到柔佛,血战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其時檳榔嶼華人,與土人衝突,葉來率眾助戰,三年平定檳榔嶼。後葉來自量不敵英國勢力,將此二地主權交與英國,自保土地所有權[4]光緒初年在雪蘭莪霹靂州采錫礦的華工有十幾萬人。雪蘭莪王待華工苛刻,華工奮勇戰鬥,平定雪蘭莪。其時霹靂州華人也平定霹靂[5]

當代

[编辑]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英法与清朝簽署《北京條約》, 清廷承認國民前往海外謀生的權利,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 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期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此時華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半希望賺夠錢後衣錦還鄉,故沒有扶老攜幼全家移民馬來,導致當時馬華主族群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時至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英殖民政府停止輸入中國勞工[來源請求]。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而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武裝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許雲樵南洋史》上卷 第二篇 古代史 96
  2. ^ 許雲樵南洋史》165頁
  3. ^ 朱傑勤著 《東南亞華僑史》 第四節 《元明時代中國人在東南亞各國的活動》 中華書局 15頁
  4. ^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1128頁
  5. ^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1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