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巴吉爾米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吉爾米
分佈地區
 乍得1,100,000[1]
 苏丹125,000
 中非110,000
 喀麦隆5,000
語言
巴吉爾米語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

巴吉爾米人(Bagirmi)較一般的非洲人有較淺色的皮膚、較薄的嘴脣跟較直的頭髮。 [1]

民族分佈、人口與語言

[编辑]

民族分佈與人口

[编辑]
巴吉爾米分布圖

巴吉爾米人是散佈在非洲西部與中部的民族,屬於富爾德人分支的民族之一,總人數一共有134萬人,主要分佈在查德(乍得)南部,少數分佈在蘇丹中非喀麥隆 [2]

語言

[编辑]

大多使用富爾德語(Fulfulde)的一些方言,屬於尼日-剛果語,是西大西洋語支[1],如「Bangri」、「Dam」、「Gol」、「Kiba」[3] 。也使用巴吉爾米語,屬於尼羅-撒哈拉語系 [2]

地理環境

[编辑]

屬於熱帶莽原氣候,全年氣溫高熱,年均溫為25度。全年可分為6-9月的旱季和10-5月的雨季,年降水量超過900毫米,有較高的草叢與沼澤利於鳥類、爬蟲類和大型爬蟲類生存[4]


歷史沿革

[编辑]

16世紀初,巴吉爾米人在國王伯尼貝西帶領下,在乍得湖東南地區建立了巴吉爾米王國,之後更征服蒂布人,展開在沙里河平原的統治,並征服了附近的一些小國,命令被征服的每一民族進貢牛100頭。王國名稱「巴吉爾」(指牛奶)和「米阿」(指一百)即來自於此[2]。 18世紀巴吉爾米王國進一步向南北擴大疆界。1870年遭鄰國瓦代王國大規模進攻﹐首都馬塞尼亞被攻陷。1880年代西方殖民主義者侵入﹐巴吉爾米人與當地各族人民一起進行了頑強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巴吉爾米人於1960年代成功獨立[2]

社會、家庭與婚姻

[编辑]

社會

[编辑]

社會等級複雜,以王族為首的貴族享有特權[2]

家庭

[编辑]

衍生出來的大家庭通常會一起居住在同一個村落裡,並且一起耕種[1]

婚姻

[编辑]

巴吉爾米實行重婚制,一個男人可以同時擁有多位妻子,而因為牲畜量即代表財富的象徵,所以女方會依據對象的牲畜量來決定是否要嫁給他[1]

產業與生活

[编辑]

牧業

[编辑]

大多巴吉爾米人是從事遊牧的牧羊人,逐水草而居最北遠至撒哈拉沙漠,南至非洲嗤嗤蠅盛行地區,因為他們只在乾季的時候從事遊牧,所以也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年輕已婚的男人會帶著他的羊群出外尋找更適合放牧的草原,而他的老婆們與小孩們會與部分的羊群留在家裡照顧作物[1]

農業

[编辑]

黍類、御穀是他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會另外種植小黃瓜、花生、豆類等。野外的稻穀由女人負責採收[1]

生活

[编辑]

日常用品像是稻穀、農具或是衣服等都會在市級進行交易,同時市集也是用來跳舞、進行傳統儀式的社交場所[1]

信仰與節日

[编辑]

宗教

[编辑]

約於1600年,博爾努國王博伊德里斯阿勞馬(Idris Alawma)征服巴吉爾米人,伊斯蘭教随之而入[2],至今巴吉爾米人高達99%仍然信仰伊斯蘭教[1]

傳統習俗

[编辑]

巴吉爾米人保存了許多富爾德人的習俗,他們相信牲畜、道德、美麗、詩歌、歌唱還有跳舞是人生裡最重要的事情,有專門慶祝第一個小孩誕生的典禮,並且會在孩子出生七天後舉行命名儀式。他們並不相信來世,對他們來說,孩子象徵他們的未來,因為他們相信可以透過孩子將他們的名字與未來一代接一代傳下去,因此沒有下一代的人過世時會被視為死了兩次[1]

藝術與文學

[编辑]

藝術

[编辑]

巴吉爾米的藝術起源於陶藝與冶金,發展到16世紀後一直到現在皆以木刻娃娃為人所知[5]

文學

[编辑]

幾乎沒有固定的格式與文法[3]

現況

[编辑]

目前有宗教人士在巴吉爾米族內致力推動基督教,如以富爾德語撰寫新約聖經,也有富爾德語的耶穌電影,或是當地的基督徒用廣播散播福音,但是一直到現在在巴吉爾米仍然總共只有8座教堂而已, 然而有越來越多人在努力讓所有巴吉爾米人能聽到福音[1]

知名人士

[编辑]

伯尼貝西, [2]:巴吉爾米王國建國國王


參考資料

[编辑]
  1. ^ 2.0 2.1 2.2 2.3 2.4 2.5 2.6 顧章義. 中國百科大全書. 1978. 
  2. ^ 3.0 3.1 [ https://www.ethnologue.com/language/bm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Chad. 
  4. ^ [ https://www.neuberger.org/africanArtDetail.php?pid=247&catname=HIGHLIGH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