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悉尼海港大桥

坐标33°51′08″S 151°12′38″E / 33.85222°S 151.21056°E / -33.85222; 151.2105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雪梨港湾大桥
Sydney Harbour Bridge
雪梨港湾大桥
坐标33°51′08″S 151°12′38″E / 33.85222°S 151.21056°E / -33.85222; 151.21056
承载铁道电车(直到1958年)、
机动车、人行道与自行车
跨越悉尼港
地点 澳大利亚雪梨
设计参数
桥型拱桥
全长1,149米(3,770英尺)
宽度49米(161英尺)
高度139米(456英尺)
最大跨度503米(1,650英尺)
桥下净空49米(161英尺)
历史
开通日1932年3月19日
地图
地图

悉尼海港大桥(英语:Sydney Harbour Bridge[1][2][3]是一座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悉尼钢铁拱桥英语Through_arch_bridge,横跨悉尼港,连悉尼商业中心区与北岸。桥上的景观,包括大桥本身、港口以及附近的悉尼歌剧院,被广泛认为是悉尼乃至整个澳洲的标志性景色。因外形之相似而被昵称为“衣架桥”[4],桥上通行铁路、汽车、自行车和行人交通。

新南威尔斯州公共工程部英语NSW_Public_Works约翰·布拉德菲尔德英语John_Bradfield_(engineer)的指导下,桥梁由英国米德尔斯伯勒多曼隆公司英语Dorman_Long设计和建造,并于1932年开通[5]。桥的整体设计是由布拉德菲尔德委托新南威尔斯州公共工程部制作的,粗略仿照了纽约市地狱门大桥。从标书回应中选择的设计是多曼隆公司创作的原创作品,其部分设计灵感来自其自身的泰恩桥,直到1967年为止,雪梨港湾大桥都还是雪梨市中最高的建筑。

目前该桥梁是世界上第十长的拱桥,根据金氏世界纪录[6],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钢铁拱桥[7]从桥顶到水面的高度为134公尺(440英尺)。它曾是全球最宽的长跨距桥梁,直至2012年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的第二代曼港桥取代为止[8]

历史

[编辑]

提案

[编辑]

早在1815年,就有人提出建立桥梁的计划,当时建筑师弗朗西斯·葛林威(Francis Greenway)建议新南威尔斯州总督拉克伦·麦觉理应该于北部海港南岸建造一座桥梁,但建议没有予采用。

此后陆续有人提出类似想法,1840年,海军建筑师罗伯特布林德利建议建造一座浮桥,工程师彼得·韩德森于1857年提出兴建跨港大桥的设计图,是已知最早的设计图之一。1879年有人提出建造一座桁架桥,翌年又提出一座造价约850,000英镑的桥梁提案。到了1900年曾进行竞赛,试图找到合适的桥梁设计。尽管有不少意见予提出,但没有任何一个方案获认为合适,亦没有进一步行动。

设计

[编辑]
1900年时的雪梨港湾大桥的草案设计图

1912年,新南威尔士州公共工程处约翰·布拉德菲尔德(John Bradfield)予任命为雪梨港湾大桥和大都会铁路建设的首席工程师,布拉德菲尔德当时偏好建造没有桥墩的悬臂桥,为了建造桥梁,他在1916年于新南威尔士州立法议会通过法案,但是建造经费后来使用于战争支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设桥梁的计划再度进行。布拉德菲尔德坚持原本的计画,提出悬臂桥的建议设计和融资细节。他于1921年前往海外调查招标,途中确认拱桥设计比较合适,他和新南威尔士州公共工程处的人员根据纽约市的单拱桥地狱门大桥(Hell Gate Bridge)来设计拱桥。1922年,政府通过雪梨港湾大桥第28号法令,指定于港口附近建造一座悬臂桥或拱桥,世界各地的建造计画开始参予招标。

雪梨港湾大桥的招标过程中,政府收到26家公司的设计提案,于1924年3月24日将合约给予英国米德尔斯伯勒都门朗建筑公司,报价为4,217,721澳元。拱桥的设计比悬索桥和吊桥的提案建议还要便宜,也提供更大刚度来支撑大量交通需求。

当桥梁开始建设时,雪梨中心商业区(CBD)的雪梨地下铁系统(Sydney underground railways)也在建设,目前称为城市环线(City Circle)系统。桥梁的设计采用四线车道,车道两旁都有两条铁路轨道和一条小径。铁路往南可以连接到温亚德火车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东部的铁路路轨计画与北部海滩相联接。布拉德菲尔德公路(Bradfield Highway)是桥梁的主要车道,为了纪念布拉德菲尔德对于雪梨港湾大桥的贡献,他亦获称为“雪梨港湾大桥之父”,以答谢他多年来对雪梨港湾大桥的贡献。

建造

[编辑]
建造中的雪梨港湾大桥
建造中的雪梨港湾大桥

桥梁建设在布拉德菲尔德的管理下进行。另外三人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员则是爱德华、劳伦斯·恩尼斯(Lawrence Ennis)与拉尔夫·弗里曼爵士(Ralph Freeman)。恩尼斯是都门朗建筑公司的建筑师(布拉德菲尔德偶尔会介入计划中,特别是该计画许多关键阶段,并检查建筑进度情况和管理决策),爱德华是都门朗建筑公司首席技术工程师,弗里曼则是都门朗建筑公司雇来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设计。

雪梨港湾大桥动土的官方仪式于1923年7月28日进行,地点在北岸的米尔森地方,当时在此兴建两个工作站以协助桥梁的建设工程。为了顺利建造雪梨港湾大桥,一台巨大的起重机予安装于桥梁的两端。[9]

根据估计,北岸大约有469栋建筑,包括私人住宅和商业建筑被拆除,以利雪梨港湾大桥的建设,而且几乎没有支付任何补偿。混凝土桥墩于1926年9月完成,用来支持横跨海港两侧的桥拱[10]

1928年10月26日开始进行拱桥的工程。拱桥南端的工程进度比北端还快,以便及时发现任何错误,并帮助桥梁顺利对齐接合。起重机在桥梁建造当中用来支撑桥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1930年8月19日星期二,两个半拱首次接合。工人铆接桥拱的底部和顶部部分,于是桥拱不再需要支称缆线的帮助。1930年8月20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旗志(当时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核心部分)予安装于雪梨港湾大桥。


1932年1月19日,第一次进行火车测试,一辆蒸汽机车安全通过桥梁。铁路的负载测试在1932年2月进行,多达96辆蒸汽机车经由4条铁路往返两端。雪梨港湾大桥经历了三个星期的测试后,政府宣布雪梨港湾大桥的安全无虞,准备开放雪梨港湾大桥。

按照目前的标准,施工期间的工业安全表现不佳[11]。16名工人在施工期间死亡,但是令人惊讶是只有两个人从桥梁上面摔死。一些工人在进行加热并插入铆钉工程时受伤,许多工人指责该工程让他们在几年以后罹患耳聋亨利·莫勒(Henri Mallard)在1930年至1932年间拍摄数百部照片集[12]和电影胶卷[13],在艰难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下近距离展现出工人的英勇。

雪梨港湾大桥的总建造成本为625万澳币,直到1988年才完全付清[14]

完工

[编辑]
2006年雪梨港湾大桥外观

雪梨港湾大桥于1932年3月19日(星期六)正式开幕[15]。当时新南威尔斯总督Philip Game与公共工程部长都出席会议并发表谈话,澳洲工党新南威尔士州长杰克·朗(Jack Lang)则切开南端的桥梁色带。

然而当杰克·朗准备剪彩时,一名穿著军服的男子骑著马,用他的剑削去色带,并于正式仪式开始之前,以新南威尔士州人民的名义来宣布雪梨港湾大桥开通。他后来迅速遭到逮捕[16]。政府官员将色带尽快恢复原状之后,杰克·朗继续进行开幕典礼。开幕典礼结束之后,进行21响礼炮皇家空军表演。入侵者被认定为弗朗西斯·德·格鲁特(Francis de Groot)。他因为这次攻击行为被定罪,并罚款5英镑,精神病测试证明了他是神志清醒的。他是一个右翼准军事(新卫队)的成员,反对杰克·朗的左派政策。

另一类似的剪彩仪式于雪梨港湾大桥北面由北雪梨市长Alderman Primrose来进行,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件。后来发现,Alderman Primrose也是一个新卫队成员,但他和弗朗西斯·德·格鲁特事件的关系仍不清楚。双方在剪彩仪式中使用一双金色剪刀,也予用来在连结新泽西州纽约市巴约纳大桥剪彩典礼上,就在前一年(1931年)[17][18]

官方开幕仪式结束后,政府允许市民步行上桥,有些仪式直到50周年庆祝活动时才再度进行[19]。根据估计显示,大约有30万至100万人参加了开幕庆祝活动[19],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量,因为当时整个雪梨人口也只有略为超过100万人。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悉尼海港大桥 (Sydney Harbour Bridge). 新南威尔士州旅游局. [28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2. ^ 悉尼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 新南威尔士州旅游局(Destination NSW). [28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1). 
  3. ^ 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 新南威尔斯州旅游局(Destination NSW). [28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4. ^ 7BridgesWalk.com.au. Bridge History. [23 Octo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29日). 
  5. ^ Dr J.J.C. Bradfield. Pylon Lookout: Sydney Harbour Bridge. [18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 
  6. ^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04): World Records — Widest long-span Bridge Archive copy from 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chine – note web page discontinued after July 2006
  7. ^ Sydney Harbour Bridge. culture.gov.au. Australian Government. [1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8). 
  8. ^ Widest Bridg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2-09-13 [2012-09-20]. [永久失效链接]
  9. ^ Nicholson, John. Building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Allen & Unwin. 2001: 14 [10 December 2009]. ISBN 9781865082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通过Google books. There was one creeper crane on each side of the harbour. 
  10. ^ Six million rivets: The timeline. Sydney Harbour Bridge. NSW Government: Board of Studies. [26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1). 
  11. ^ AtlasDirect news. Harbour Bridge. [17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12. ^ Henri Mallard (photographer); introduced by Max Dupain and Howard Tanner. "Building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Melbourne: Sun Books in association with Australian Centre for Photography, 1976. ISBN 978-0-7251-0232-6
  13.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film by Mallard, Henri.; Litchfield, Frank.[Sydney]: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Australia, Sydney Division, [1995].
  14. ^ Sydney Harbour Bridge. sydney.com.au. Sydney Online Pty Ltd. [3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3). 
  15. ^ Wendy Lewis, Simon Balderstone and John Bowan. Events That Shaped Australia. New Holland. 2006: 140–142. ISBN 9781741104929. 
  16. ^ On this day in history: Sydney Harbour Bridge opens. Australian Geographic. [17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17. ^ Two States Open Bayonne Bridge, Forming Fifth Link. The New York Times. 15 November 1931: 1 [30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3). 
  18. ^ Hails Bridge at Sydney. The New York Times. 18 March 1932: 43 [30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19. ^ 19.0 19.1 Archives In Brief 37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The State Archives. NSW Government. [26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8). 

来源

[编辑]
  • Four papers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in volume 238 of the Minutes of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1935 Kinley.
  • Knezevic, Daniel (1947). The Lost Bridge.

外部链接

[编辑]

网路摄影机::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