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七姊妹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姊妹道西段

七姊妹(英語:Tsat Tsz Mui 或 Braemar Point[1])是香港東區的一處地方,位於北角東部,最初為香港島的一條古老村落。具體範圍為七姊妹道一帶,電照街以東,英皇道渣華道交界以西之區域,七姊妹區之東就是鰂魚涌區。

七姊妹的故事

[编辑]

相傳當地一個古老村落,當中有七位少女自幼成為總角之交,情同姊妹,於是她們結義金蘭,並立下「寧死不嫁」的誓言。[2]

後來三妹的父母決定將她許配給同鄉,她卻不敢違抗父母之命。七位姊妹在她出嫁前一晚相聚痛泣,為遵守「寧死不嫁」以及「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袛能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拜誓詞,她們七人一起於當地海邊投海自盡。翌日村民找不着她們的影蹤,但海灣出現了七塊礁石,形狀就如七位少女,他們認為由七姊妹所變成。這七塊礁石稱之為「七姊妹石」,而當地的村落亦改名為「七姊妹村」。1934年,香港政府於七姊妹區填海興建房屋,「七姊妹石」亦因此而長埋地底。[3]

2001年香港無綫電視播放一套由七姊妹傳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該劇亦名為《七姊妹》。

歷史

[编辑]
1945年的東區地圖顯示七姊妹之位置

根據1849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七姊妹村有200多人居住,房屋有超過100間。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七姊妹區海邊設置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泳者達10萬人次。1918年名園遊樂場於該區設立。

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有一路日軍曾經於七姊妹區海邊搶灘登陸成功。

1948年起,七姊妹區開始大規模發展公共房屋,然而該區逐步與北角西面融合,「七姊妹區」這名稱亦逐漸被人遺忘,現時只剩下七姊妹道及七姊妹郵政局以「七姊妹」命名。

1980年代,港鐵將鰂魚涌站通車,車站設於鰂魚涌西面,鄰近七姊妹地區,令不少香港人把七姊妹誤當成鰂魚涌。

私人屋苑

[编辑]

公共屋邨

[编辑]

社區設施

[编辑]
模範邨內的七姊妹郵政局

酒店

[编辑]

交通

[编辑]

區內道路

[编辑]

途經的公共交通服務

[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巴士
專線小巴
紅色公共小巴

教育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於1896-1899年間的香港島地圖出現於七姊妹附近出現Braemar Point的英文標示。. HK Map Viewer. [2020年3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25日). 
  2. ^ 香港故事|懷緬那些年月的“七姊妹”. 香港新聞網. 2024-01-28 [2024-09-26]. 
  3. ^ 七位金蘭姊妹不滿逼婚 手牽手投海自盡. 當代中國. 2023-03-05 [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