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东北老航校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通稱東北老航校,是中國共產黨在1946年3月1日在中國東北地區通化創建的的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先後輾轉搬遷至牡丹江、密山、長春等地。

創建歷史

[编辑]

在日本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前,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占領了滿洲國全境、千岛群岛和朝鲜半島北部。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以及其他可以動員的八路軍新四軍積極向關外進發,占领东北部分地区并接收日军剩余物资。蘇聯為中共提供的武器則包括繳獲自關東軍的几百架飛機,並向中共移交被俘的關東軍飛行教官与航空技術人員。

[1]1945年10月31日,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5年11月13日东北局成立航空委员会,成员有蔡云翔等五人。1946年1月1日航空總隊成立,朱瑞兼任总队长,常乾坤、白起任副总队长,蔡云翔任民航队队长。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1946年3月1日,中國共產黨為培養飛行員、領航員和航空技術人員,在通化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第101教育飛行團第四練成飛行隊的300餘人被八路軍包圍。大隊長林彌一郎帶領下屬於9月底向滿洲的中共軍隊投降。1946年1月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總隊成立。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成立,隶属东北民主联军,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所航空学校。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第101教育飛行團第四練成飛行隊的20名飛行員、24名機械師、72名機械員以及其他各類地面保障人員近200人滯留在東北。

1946年4月,由通化迁至牡丹江。1946年11月迁至东安(今密山)。

1948年1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令,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員是林彪,学校更名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隶属东北人民解放军

1948年3月迁回牡丹江。辽沈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迁至吉林长春。1949年5月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1949年7月30日,吕黎平向筹组空军的刘亚楼汇报:

东北航校从1947年至今共训练飞行员126名,机械员322名,领航员24名,其他保障人员88名,缴获的日、美式各类飞机80架,可参战的约30架,其余只能用于训练飞行。[2]

1954年,日籍人员返回自己的祖国。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等因素,他们回到国内后生活都非常艰苦,但不少人仍然怀念着老航校的生活。他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林弥一郎还给儿子取名叫林新,意思要做中日友好新一代,并送他到中国留学。[3]

日本教官

[编辑]

飛行主任教官有林彌一郎、黑田正義、平信忠雄、繫川正夫、長谷川正、佐藤靖夫、筒井重雄等人。一直到1958年前後,根據中日兩國政府的協議,這批日本軍官才能先後回國。後來,林彌一郎出任了日中和平友好會會長,並於1985年1月率團訪問了中國。

中方人員

[编辑]

航校行政人员

[编辑]
  • 张开帙:航校早期创建者之一,空军少将。
  • 魏坚:1945年11月开始参加东北老航校早期的筹建工作,是中央组织部最早选派创建航校的人员之一。
  • 王麦林:张开帙夫人,曾任航校教员、指导员、编译室主任等职。
  • 方子翼:教官,1955年少将。
  • 王弼:航校副政委、政委。
  • 常乾坤:航校副校长、校长,1955年中将。
  • 副校长白起(1904年12月27日-2020年):在飞行训练中,没有了航油。白起等人提出了用酒精代替航油的想法,主动要求和日本教官黑田一起试飞酒精飞机。
  • 教育长:蔡云翔
  • 训练处:处长何键生。负责机械等教学与机务工作。
  • 飞行训练科:科长吉祥(吉士志,1946年6月7日空难牺牲)/龙定燎
  • 航空理论教育科:科长于飞。
  • 翻译科:科长张华(精通日语)。
  • 队列科:科长龙定燎
  • 编辑委员会
    • 《参考材料》:1948年6月20日至1949年9月12日连续出版了第一期至第12期。
  • 飞行大队副大队长顾青。
  • 机务大队:大队长田杰,副大队长陈明秋
  • 飞机修理厂:厂长陈静山
  • 校办秘书龙定燎

教員

[编辑]

筧橋空軍軍官學校畢業,經歷了抗日戰爭國軍飛行員王延洲在1946年4月20日一次駕駛L-5聯絡機執行任務時,飛機發生意外而迫降到了控制在八路軍手中的河北省清河縣,為當地的民兵所俘虜。經過「再教育」之後,王延洲到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協助訓練飛行員。

學生

[编辑]

航校決定從山東抗日大學延安炮校山東大學挑選一批學員學習飛行。由於沒有初、中級教練機,航空學校加強地面演練、增加帶飛時間、改進訓練方法,使學員直接飛高級教練機。造就了王海(航校二期的學員)、劉玉堤張積慧李汉邹炎王天保高月明等空軍飛行員。朝鲜战争時,參戰的空四师十团二十八大队飛行员全部是航校的畢業生。

飞行教员训练班

[编辑]
  • 刘风,后任国家体委航空司司长
  • 吴恺
  • 魏坚,国民党空軍軍士飛行學校二期,后任解放军空军科研部部长
  • 王琏,朝鲜人,1947年春回到朝鲜组建朝鲜空军
  • 张成中
  • 谢挺扬,国民党空軍軍士飛行學校三期,后任冶金部規劃設計院副院長
  • 许景煌,国民党空軍軍士飛行學校二期,飞行事故负伤,成为解放军空军历史上第一个被停飞的飞行员,后任解放军空军后勤油料部部长
  • 欧阳翼,国民党空軍軍士飛行學校二期,后任廣州軍區空軍工程部副部長
  • 张华
  • 于飞
  • 顾青
  • 秦传家: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轰炸员。1945年8月从南京投奔新四军。
  • 方子翼,后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夏伯勋,后任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袁彬
  • 吕黎平,后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陈熙,后任解放军空军学院第一副院长、政治委员
  • 刘忠恵
  • 方华
  • 方槐,后任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安志敏,后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赵群
  • 胡志昆
  • 黎明
  • 张毅
  • 李奎,后任解放军空军研究所所长

飞行一期甲班

[编辑]

来自抗大一、二、三分校12名老干部组成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飞行学员。在密山直上九九高练,每人经过15个小时的带飞后全部放单飞。

  • 姚峻,后任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
  • 孟进,空军战斗英雄,烈士、牺牲时为志愿军空3师7团副团长
  • 刘耀西
  • 张建华
  • 翟满绪 1949年任军委员会航空公司驻济办事处青岛航空站站长
  • 吴元任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李熙川:轰12团34大队大队长,装备杜-2轰炸机。1950年8月9日在江苏南通空域被苏联战斗机误击,机组四人(机长李熙川,领航员为空4旅侦察科长李更生,通讯员为大队领航主任曹东波,射击员为大队射击主任刘钰)全部牺牲。
  • 张风岐
  • 阮济舟,后任空六军副军长
  • 于希和
  • 吉世堂,后任空六军军长
  • 龙定燎,后任二航校历任飞行训练二团首任团长、飞行训练处长、飞行大队长、学校参谋长、副校长,1965年升第三任校长。1979年任成都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飞行一期乙班

[编辑]

飞行一期乙班共计31人:

  • 孟力,后任空十二航校校长、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
  • 王勃
  • 王洪智,后任航空兵师长
  • 李汉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首次取得空战战果的飞行员。
  • 李永宽,后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
  • 牟敦康,后任志愿军空三师七团三大队大队长,抗美援朝时牺牲
  • 相玉刚
  • 姜宗奎
  • 徐东和
  • 张文亮,后任空八师二十二团副团长
  • 吴玉润
  • 林军
  • 慕宗惠,后任空第十四航空学校校长
  • 钱焕章,后任志愿军空二师第四团大队长
  • 马周全,后任陕西省民航局副局长
  • 华龙毅,后任广州民航局局长
  • 陈亮
  • 刘玉堤,志愿军王牌飞行员,后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
  • 白云,后任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
  • 张积慧,后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 刘洪德,后任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长
  • 林虎,后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 韩明阳,后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 陈继发,后任空一军军长
  • 王恩泽,后任空十一军副政委
  • 李宪刚,后任空十二军副军长
  • 徐登昆/徐登坤,后任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 马杰三,后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
  • 李向民,后任武汉军区空军副政委、副司令员
  • 高月明,后任南京军区空军工程部顾问
  • 李国治,后任空十军副军长

机械四期

[编辑]

东北老航校机械四期学员有八十三名学员,学习时间从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

其他

[编辑]
  • 王海,飞行二期,志愿军王牌飞行员,后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解放军空军司令员
  • 邹炎,飞行二期,后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 耀先,后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
  • 孙景华,后任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 侯书军,后任成都军区空军司令员
  • 张执之,后任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
  • 褚福田,后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王天保,后任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
  • 施谛,后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部长
  • 吴光裕,飞行三期,后任福州军区空军参谋长
  • 林积贵,飞行三期
  • 李文模,飞行三期,后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日本飛機

[编辑]

其飛機大多從東北各地的日軍手中繳獲。航校有各型日制飛機120餘架。航校以其中的46架(其中36架可飞)為主要裝備,開展飛行訓練课程。

立川 九九式高等練習機(Tachikawa Ki-55"Ida")

[编辑]

九九式高等練習機通常稱為“九九高練”。1945年底,東北人民自治軍東豐機場繳獲了日本关东军第四练成飞行队30餘架九九高練;後來東北民主聯軍在吉林輝南縣朝陽鎮又找到了了19架九九高練,另外在公主岭机场也找到其零件,在鐵嶺開原間的平頂堡找到100餘台發動機、汽油與備件,經修理拼湊後約有30架可以使用,成航校的主力教練機。由于当时物资短缺而曾使用酒精代替汽油作为燃料,螺旋桨更是短缺到哪一架飞机要飞行才装上螺旋桨。由於東北老航校當時沒有初級和中級教練機,所以採用直上99高練的方法訓練新飛行員。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99高練23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3年最後14架退役,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航空博物館都陳列有該型飛機。

立川一式雙發高等練習機(Tachikawa Ki-54 "Hickory")

[编辑]

一式双発高等練習機日语一式双発高等練習機通常稱為“雙發高練”。1946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哈爾濱附近的機場发现了該型飛機。加上先前1945年9月初,八路軍民兵在胶东抗日根據地繳獲日軍1架該型機。此後共有5架“雙發高練”在東北老航校作雙發運輸機和高級教練機使用。1946年6月14日,老航校教育长蔡云翔驾该型飞机从牡丹江通化执行接运钞票任务,经停敦化起飞时因超载机毁人亡。1947年东北秋季攻势前夕,主力第一纵队急需南下的作战地图,长谷川、张华任正、副驾驶员驾该型机完成任务。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雙發高練”4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1年這批飛機被用於訓練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第一批女飛行員。1952年這4架飛機退役。

其他飛機

[编辑]

國際四式基本練習機(Kokusai Ki-86 "Cypress"〕即四式基本練習機日语四式基本練習機,通稱為“英格曼練習機”,由日本国際航空工業日语日本国際航空工業制造。1945年10月,東北人民自治軍先後繳獲了10餘架不完整的國際4式基本練習機。“英格曼”木质机身经过长期日晒风吹雨淋,已经严重变形不堪使用。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成立初期,經拼湊修復4架該型飛機。1946年6月7日第一次试飞,教员吉祥(吉士志)机毁人亡。事後檢查其餘3架也有故障,遂停止使用。航校被迫越过初级和中级飞行训练阶段,飞行学员直接在九九高练上学飞。

滿飛二式高等練習機(Manshu Ki-79b) 此機是雙座高等練習機,通常稱為二式高等練習機日语二式高等練習機東北人民自治軍曾繳獲了幾架滿飛(位於哈爾濱滿洲飛行機製造株式會社)2式高等練習機,但因備件不足而無法使用。隨著解放戰爭戰局的發展,人民解放軍佔領了大城市和飛機工廠,繳獲了大量飛機器材,2式高等練習機才得以恢復使用。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2式高等練習機3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3年,這3架飛機退役。戰後印尼至少擁有該型機九架之多。[4]

中島一式陸上戰鬥機“隼”(Nakajima Ki-43 "Oscar") 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通常稱為“隼”式戰鬥機。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4月在吉林輝南縣的朝陽鎮、同年6月在哈爾濱附近的機場,先後繳獲了1式1型戰鬥機。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隼”式戰鬥機5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這5架飛機退役。

中島二式重型戰鬥機鍾馗”(Nakajima Ki-44 "Tojo") 該機是日本中島公司在1938年與1式戰鬥機同時研製的防空用重型高速戰鬥機。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軍隊繳獲了一批中島2式戰鬥機。國軍曾用該機裝備了第6大隊18分隊。東北民主聯軍在1946年也繳獲了3架中島2式戰鬥機2型乙,在航校用於飛行訓練。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2架中島2式重型戰鬥機,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

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

川崎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Kawasaki Ki-48 "Lily"),接替93式輕轟炸機的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由日本川崎航空機公司於1937年12月研製,各型累計共生產2000架。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民國國軍繳獲了一批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由於數量眾多,中華民國空軍曾於1945年10月用該機裝備了第6大隊5中隊。東北民主聯軍也繳獲該機,於航空學校中用於飛行訓練。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1架99式輕空炸機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該機退役。

三菱九九式襲擊機乙型(Mitsubishi Ki-5l "Sonia")是一種性能介於戰鬥機和輕型轟炸機之間的機型。1938年2月,日本三菱公司按軍方提出的要求,開始研製用於襲擊地面目標的襲擊機。三菱公司以九七式輕轟炸機為基礎,減小尺寸、減輕重量,設計了一種戰場偵察機兼襲擊機。九九式乙型為襲擊機,機身下下部增設了裝甲板,左右機翼各增裝了1挺12.7毫米機槍;外翼下可掛4枚小型炸彈。九九式甲、乙型在三菱工廠生產到1944年,累計生產1472架。日軍從九九式飛機剛投產即將其廣泛用於中國戰場,其中包括軍偵察機和襲擊機。東北民主聯軍曾繳獲了九九式乙型襲擊機。航空學校用於飛行訓練,直至1953年最後4架退役。

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ki-15-II)

三菱九七式司令部偵查機(Mitsubishi Ki-15 "Babs"):司令部偵察機主要用於戰略性的遠程照相偵察、相當於現代的戰略偵察機。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6月在哈爾濱附近的孫家機場繳獲了該型飛機,1948年下半年在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修復後用於飛行訓練。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時,還有该型机2架,均在航校使用,1951年退役。

立川 九八式聯絡機(Tachikawa Ki-36 "Ida") 該機是日軍將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改變用途而成的聯絡機。於航空學校中用於飛行訓練。日軍曾在中國戰場大量使用98式直協偵察機,以後又將部分該機轉為聯絡機。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民主聯軍繳獲了該型機。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98式聯絡機2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

三菱一〇〇式輸送機日语一〇〇式輸送機(Mitsubishi Ki-57 "Topsy") 三菱公司於1939年8月在九七式重轟炸機基礎上研製的人員運輸機,採用了與九七式重轟炸機相同的主機翼、動力裝置、著陸裝置等。1940年9月,首架一〇〇式運輸機製成。適合載運傘兵。到1944年停產時,累計生產507架。該機的日本民用型號是三菱MC-20日语三菱MC-20。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民主聯軍曾繳獲了該機。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唯壹的壹架MC-20運輸機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該機退役。

三菱九七式輕轟炸機(Mitsubishi Ki-30 "Ann")是日本陸軍航空隊的第壹種單翼全金屬攻擊機‧是原三菱93式的後繼機,該機除翼下裝有炸彈掛架外‧機身腹部也設有開放式的炸彈艙,採用帶有半整流罩的艙蓋;1938年後由三菱飛機廠及日本陸軍航空工廠聯合生產,至1940年止共出廠686架。1938年1月首次配屬陸軍航空隊第9飛行隊在中國華北戰場出現‧曾參加徐州會戰和在華南戰線上使用,亦參加初期的太平洋戰鬥;在中國東北則駐有第32飛行隊,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搜集日本飛機時曾獲得3架,曾提供其航校訓練用。

三菱一〇〇式3型乙防空戰鬥(攔截)機 1936年日本三菱飛機廠生產的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以其速度快、續航運的優點為轟炸機開道而橫行壹時;為了再提高偵察機的性能,軍方向三菱再提出設計壹種高度在6000公尺以上,速度達到600公裏塒,能續航6小時以上的快速偵察機;1937年12月27日由久保富夫工程師負責設計,1939年11月製出原型機,1940年又繼續製出8架作試驗,隨後小批量生產26架試用,等到量產時該機共有4個修改型,除設備上有所改進外,主要是機頭型狀作了修改,其中的III型曾改作防空戰鬥機而稱為“III乙”型,共改造過75架。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接收兩架。其中一架編入1949年3月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機飛行大隊”第1中隊使用。

川崎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屠龍”改型丁(Kawasaki Ki-45 Nick) 川崎2式是一種裝有重武器的雙座重型戰鬥/攻擊機,該機根據作戰任務而有5種修改型,也供夜間作戰之用,能作攻擊、轟炸、導航多種用途‧其中II、III型曾配用於東北和華中戰場基地。當1944年秋美國駐成都基地的B-29空襲東北鞍山的日本軍事經濟要地時,“屠龍”所屬的第28戰鬥飛行隊和第16獨立航空隊曾多次參加對B-29的截擊戰鬥:後來,當蘇軍進攻東北時,“屠龍”丙型曾在機頭安裝37mm的機炮對蘇聯坦克進行低空攻擊。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接收的3架”屠龍”是屬於”改丁’型,後曾調入1949年3月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飛行大隊第1中隊使用。

飛機徽記

[编辑]

1946年至1947年 飛機以青天白日徽外鑲白圈塗裝機身與機翼。
尾翼則是四藍條間三白條。

1947年至1949年 飛機以五角星內鑲中字徽塗裝機身與機翼。
尾翼則是四紅條間三白條。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张戎:《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第28章 美国人救了中共. [200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3). 
  2. ^ 庆建军90周年:空军前辈及专家回忆早期历史. [2017-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5). 
  3. ^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日本友人. [200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2). 
  4. ^ 印尼滿飛二式高等練習機照片.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5). 

来源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