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金中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都大兴府

金中都,即金朝的都城中都行政区划上属中都路大兴府,故又名大兴城,位于今北京西城至丰台一带,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于此,至贞祐二年五月十八日(1214年6月27日)金宣宗完颜珣离开中都,随后在七月南迁到达汴京,至此中都作为金朝都城共61年。贞祐三年五月初二(1215年5月31日),金中都被太祖成吉思汗攻陷,城池遭受毁坏。

历史

[编辑]
元大都平面布局,金中都在其西南面。

金海陵王完颜亮金熙宗后即位,于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迁都燕京。完颜亮任命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参照北宋都城開封府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往外扩展,共动用了一百二十万人,历经两年,至天德五年(1153年)始告完成。于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正式迁都,改元貞元。改燕京为中都,定名为中都大兴府;又稱「永安」。因中都建城時挖出銘文為「永安一千」的古錢,群臣以為祥瑞,便模仿「長安」稱中都為「永安」[1]

金代仿照辽代,共设五个都城,除中都外,还有四个陪都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其中后三个陪都就在辽的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的原址。

1213年,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中,金中都遭到蒙古军围困。金宣宗贞祐三年五月初二(1215年5月31日),金中都被蒙古军队攻破,城池被毁,后来的元大都基本上是另起炉灶。

建筑

[编辑]

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东城墙自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三门:施仁、宣曜、阳春。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南北通衢。

中都人口超過一百萬,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当时金世宗将皇族贵戚全部迁到中都,为了断绝退路,还将旧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的宫殿豪宅彻底夷毁。大批贵族官僚阶层的进入中都,使得中都商业迅速发展。史籍记载:完颜雍注重减轻赋税,缓和民族矛盾,休养生息,使农业得到发展,商业繁荣,市场兴盛。这段时期史书称之为“小尧舜”。完颜亮在中都之东开通了潞河,潞城因此改名通州,西面则建成卢沟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始建石桥,三年后的金章宗明昌三年建成,当时称广利桥),使西南陆路各种货物可以直接进入中都。金代还首创了漕运形式,即从水路运送粮米到京城中都。

城池

[编辑]
金中都城遗迹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
分类古遗址
时代
编号3-85
认定时间1984年

金中都呈正方形,大体位置在今西城区西南部,北城墙复兴门内大街以南大约500米。现丰台区卢沟桥乡还存有金中都水关遗址等西、南城墙遗址3处。

1984年,金中都城遗迹作为“古遗址”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金中都城遗迹主要位于丰台区,是中都城残存的城墙南垣与西垣遗迹。现存城墙残垣主要位于丰台区的凤凰嘴村、高楼村、万泉寺与马连道,是研究北京城市与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劉浦江《金中都「永安」考》,收入《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第275—287頁。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