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五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岳泰山

五嶽,是中国五大名的总称,分別為东岳山東泰安泰山、西岳陝西华阴华山、中岳河南登封嵩山、北岳山西浑源恒山、南岳湖南衡阳衡山,有些研究认为,「五岳」一詞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与对山岳、山神的崇拜,传说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雖然五嶽不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山群,但由於高耸在平原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险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作詩、修行或到訪,留下遗迹,因此大大增添了五嶽的聲譽。

起源

[编辑]

五嶽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五嶽一词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这里的五岳并没有列出具体山名。东汉郑玄对《周礼》的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岳曰华山、北岳曰恒山、中岳曰嵩山。”

但是,历史上所称的北岳恒山,其所指的并不是如今的山西恒山。北岳恒山在历史上长期都是指河北曲阳大茂山(古称恒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恒山所取代。

一些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也曾以自己的视角封过五岳,例如三國時代東吳孙皓离县(現於江苏宜兴县)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五代十國時期,帝王延均霍童山(現於福建宁德县)为东岳,高盖山(現於永泰县)为西岳。

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朝鲜、雲南也曾封过五岳

五岳的位置(包含新旧南北岳)

名称

[编辑]

至於為何取五岳,而非其它數字,人們經過研究,認為中國五岳制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一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

五岳具体山名见诸文字并得到官方确认,是在秦汉时期。《尔雅》“释山”和秦朝伏生所做的《尚书·大传》都记载了五岳分别为“岱(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称衡山。《汉书》的“郊祀志”载,汉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颁诏,正式确定东岳为泰山、西岳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中岳为嵩山。除了嵩山外,確定这四山为四岳,可能早在《周礼》成书的春秋战国时期,最晚也在西汉时期。

神化

[编辑]

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皇帝都对五岳不断加封,唐代把五岳封为王,宋代加封为帝,元代继续加封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为神。

道教创立以后,继续将五岳神化,认为五岳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东岳称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称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称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称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称为上圣司真洞天。

道教典籍《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記載:「南嶽司命者,隋魏夫人也。東岳司命者,乃紫微王夫人也。西嶽司命者,乃西王母第十三愛女也。北岳司命者,乃唐臣崔府君也。中岳司命者,乃唐臣李靖也。」[1]

晋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书》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颜色的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声称太昊为青帝,治东岳岱宗山(泰山),祝融为赤帝,治南岳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为白帝,治西岳华阴山(即华山),颛顼为黑帝,治北岳太恒山(即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中岳嵩高山(即嵩山)。

五岳的介绍

[编辑]

東嶽

[编辑]
泰山

东岳历来即指泰山,古名為“岱宗”或“岱山”,“岱”即大、长辈之意。泰山素有“天下名山第一”、“五岳之首”的美譽。孔子赞叹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西汉东方朔稱“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 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訪此山,并留下詩句。

泰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時是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道教聖地之一,在历代具有神山的地位,《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因此泰山經常是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之地。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汉武帝数次封泰山,而历代共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禅。

泰山海拔1532.7米,在五岳里居中。

南嶽

[编辑]

南岳最初是指湖南省衡山,後來一度改指安徽潜山天柱山[2]。天柱山古代又称霍山、衡山、皖山、潜山。汉武帝在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明确改立天柱山为南岳。而根据最晚完成于年间的《尔雅》“释山篇”记载:“霍山为南岳。”东晋郭璞对此注释说:“霍山指天柱山。”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霍山一名衡山”。《潜山县志》记载:“秦汉渭楚南衡山为湘山,霍山天柱山为衡山。”可见,古书中所说的南岳衡山,也可以是指安徽的天柱山。[3]
根據《漢書地理志》所言,禹貢的衡山在西漢長沙國境內[4]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重新將湖南衡山定为南岳。衡山古名為壽嶽。據《星經》所載,南嶽衡山是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乃主管人間蒼生壽命。相傳神農氏曾來此採百藥,因嘗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峰上。在道教中,此山是道教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憩的之一。建于唐代南岳庙,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座古建筑。

衡山海拔1300米,是五岳中最矮的。

西嶽

[编辑]
华山下棋亭

西岳指華山,亦称太华山、华阴山,雄據於,為古城長安洛陽的中樞。正所謂「華山自古一條路」,華山以山形峻拔高險著稱,享有“五嶽独秀”的美譽。自古以來,攀登华山仅南北一条约15公里的山道,故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辞。华山还有许多神话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便是發生在华山西峰上,今天山上有一巨大的斧劈石。當中建于汉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庙,有着“陕西故宫”和“五岳第一庙”之稱誉,這是五岳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庙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游或举行祭祀活动。

華山海拔2155米,是五岳中最高的。

北嶽

[编辑]
張果老画像

尔雅》“释山”称:“恒山为北岳”。在清朝顺治年间以前,北岳恒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保定曲阳县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称恒山,汉朝宋朝时,因避汉文帝宋真宗的名讳,曾改名常山。《汉书》的“郊祀志”记载北岳常山在曲阳,历代史书也都明确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为大茂山。公元前98年,即汉武帝天汉三年,曲阳县始建北岳祠,北魏宣武帝年间(公元500~512年),北岳祠改建为北岳庙。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顺治皇帝下诏,祭祀北岳由曲阳的恒山转到山西浑源的恒山。恒山又名元岳、常山,素有“塞北第一名山”之美譽。西汉初年,恒山巳建有寺庙;到清朝时已经寺庙群居,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稱。恒山风景以地险、山雄、寺奇、泉绝称著。恒山的美景,被明代徐霞客录入《徐霞客游记》中。古有恒山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和位于金龙口悬西崖峭壁上的悬空寺等十多处。另外,恒山也留下了不少的传说故事,八仙之一张果老就是相傳在此隐居潜修,并於果老岭骑毛驴上天的。

恆山海拔2016米,在五岳中排行第二。

中岳

[编辑]
嵩山少林寺

中岳一向指河南的嵩山,《尔雅》“释山”称:“嵩高为中岳”,并称“山大而高”为嵩。嵩山其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

嵩山海拔1512米,在五岳中排尾二。

其他

[编辑]

五岳的读音之中,衡山和恒山的现代读音相同。除了用‘北岳’和‘南岳’来区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者原本的读音并不相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录,衡字是《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𠀤音行。意思是说与‘行’字同音,是‘何’的声母和‘庚’的韵母合并。恒字是《廣韻》《集韻》《韻會》𠀤胡登切,音峘。意思是说恒字与‘峘’字同音,是由‘胡’的声母和‘登’的韵母合并的读音。

注释

[编辑]
  1. ^ 佚名. . 《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 
  2. ^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引徐靈期《南嶽記》曰:「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霍之山為副焉。故《爾雅》云『霍山為南嶽』,蓋因其副焉。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山,亦承軒轅副義也。」
  3. ^ “潜山”中的古南岳天柱山. 和讯网. 2012年8月17日 [2012年11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1日). 
  4. ^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長沙國》:「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