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大鼓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总述
[编辑]五音大鼓历史悠久。清朝有诗赞:“五音齐奏带笺簧,大鼓说书最擅场,野调无腔偏入妙,皆因子弟异寻常。”[1]《中国音乐词典》中称:“‘北京琴书’前身称‘五音大鼓’,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兴起于北京的东南部及河北省安次县农村,因以三弦、扬琴、四胡、鼓板伴奏,再加上演员的唱腔,合为五音,故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词条“北京琴书”中称北京琴书的“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长期没有专业艺人,只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以为娱乐。”五音大鼓曾经走入清朝宫廷,《清代内廷演戏史话》记载:“光绪九年……六月二十日,内学首领何庆喜面奉旨传:‘学《亭会》、《牧羊》、《小逼》、《望乡》。着陈寿峰、严福喜、张云亭着实教。着总管请五音大鼓、八角鼓、戏法,着小人们学。’”[2]
如今,五音大鼓主要流传在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再城营、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
大兴再城营五音大鼓
[编辑]大兴再城营流传的说法认为,五音大鼓是清朝光绪年间在再城营发明的,由西河大鼓改进而来。清朝光绪年间,“京南花马袁”(京南的大兴县再城营村的袁喜、袁孙氏家,以轿车运输为生)是曲艺名家。袁孙氏是于家务村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婚后生两子:长子袁德海、次子袁德林。袁孙氏会说的传统大书有《施公案》、《彭公案》、《前后七国》等等,也会唱“城南调”。次子袁德林10岁左右患重病,导致双目失明。袁家为让袁德林有谋生技能,特地请来安次县(今隶属河北省廊坊市)麦洼村的黄先生教他西河大鼓、落腔调、中医,袁德海等人也一道学习一年多。黄先生离开再城营村后,再城营村内爱唱之人纷纷来袁家学唱。[2]
起初,再城营村人认为西河大鼓的伴奏仅需一把三弦;后来爱唱的人渐多,伴奏乐器随之增加,除了三弦以外,还有四弦(四胡)、二鼓子(二胡)、月琴、打琴(扬琴)等等。人们学唱袁孙氏的“城南调”时,还加入“落腔调”唱法。经过再城营村第一代组合中的组织者李桂忠、袁德海、袁德林等人改创,形成了三弦、打琴、四胡、二胡、月琴、鼓板伴奏,一人演唱的新形式。这受到人们欢迎,参加者增多。此为“子弟会”的初期,召集人为袁德海、李桂忠,在袁德海家活动。后来“子弟会”定名为“五音大鼓子弟会”,上述新演唱形式被定名为“五音大鼓”,也有人称“落腔调”。[2]
安次县柴孙洼村的西河大鼓盲艺人刘玉昆(绰号为“短胳膊刘”)常率弟子来再城营村的“五音大鼓子弟会”交流,他感到这种新演唱形式好,便在柴孙洼村成立”子弟班“,也唱五音大鼓。刘玉昆后来出名,晚年还将其用过的书鼓、打琴赠给再城营“五音大鼓子弟会”,沿用至今。[2]
张瑞祥是大兴南蒲洲营村人,和再城营“五音大鼓子弟会”的召集人之一李桂忠为姨表兄弟,张瑞祥随李桂忠学习打琴,并学习了五音大鼓。张瑞祥是马驹桥镇柴家务村“单琴大王”翟青山的师弟(两人也是盟兄弟),曾合作多年。翟青山和师兄弟们一起改创出单琴大鼓,使单琴大鼓在北京、天津、安次县一带出名,并且在冀东电台、天数仁昌电台等处演唱,还曾录制唱片。1934年,翟青山长子翟万盛背着单琴,来到再城营村访问“五音大鼓子弟会”艺人,袁德海的儿子袁广坡将他请到家里招待。[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再城营“五音大鼓子弟会”将五音大鼓传给李堡村、西北台村的村民。李堡村、西北台村从此也有了五音大鼓传人。[2]
如今,大兴的五音大鼓仅有再城营有完整的说唱组合,均为业余演员。到21世纪初,再城营的五音大鼓说唱组合已传到第四代。[2]2014年,长子营镇五音大鼓社团在长子营镇中心小学开班,成为五音大鼓传承的新途径。[1]
北京琴书的创始人关学曾表示,他当徒弟时也用工尺谱,唱的是(大兴的)这个“点”(曲调),与如今的再城营五音大鼓的曲调完全相同。后来经过他和搭档的发展,加快了节奏,一板三眼,到1950年代初抗美援朝慰问演出期间,他和搭档吴长宝共同将经过改进的这种曲艺形式定名为“北京琴书”。[2] 起初,再城营五音大鼓是农闲时艺人们自娱自乐,或婚事、丧事时应邀表演,均是业余演出,从不收钱,所以当时知名度低,普及不广。但五音大鼓也有“规矩”,入会学艺的人严禁赌博,而且要口头宣誓、写下凭文、签字画押。此外,禁止演唱带色情内容的段子。五音大鼓艺人之间互相称为“先生”,其他人也称这些艺人为“先生”,以表示尊重。五音大鼓讲究“以弦为媒,结交朋友”。[2]
再城营五音大鼓现存的曲目有《杨家将》、《岳飞传》、《呼家将》、《湘子上寿》、《孔明压宝》、《宝玉探病》、《鸿雁捎书》等20多部传统曲目,以及《小姐仨剪窗花》、《永定河畔艳阳天》、《王老汉征婚》、《我向奥运表真情》等现代短唱段。[2]
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
[编辑]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 | |
---|---|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密云县文委 |
分类 | 曲艺 |
编号项目 | BJⅤ-5 |
登录 | 2006年 |
蔡家洼村的五亩地自然村是偏远的小山村,到21世纪初已有300余年历史。进入村口向南拐,高处有座老宅院,建于清末民初。21世纪初,“五音大鼓”就在这里表演。当时该村能表演五音大鼓的共5人。中间的一位为唱书人,右手拿鼓槌敲大鼓,左手执两片鸳鸯板。唱书人左右是四位伴奏者,分别操四胡、三弦、打琴、瓦琴。[3]
参考文献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 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