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亞歷山大·康斯坦京維奇·茹科夫斯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歷山大·康斯坦京維奇·茹科夫斯基
出生1937年9月8日 编辑维基数据 (87歲)
莫斯科 编辑维基数据
教育程度candidate of philology 编辑维基数据
母校
职业语言学家作家、文學學者、大學教師、文学者 编辑维基数据
雇主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茹科夫斯基(俄语:Жолков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1937年9月8日),生于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市,系前苏联与当今美国的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和教师。其著作主要关于索马里语言研究,理论语义学和诗学的研究,文艺小说,回忆录散文等。系前苏联教育体系下的文学副博士学位。

生平

[编辑]

其母亲,系音乐学家捷波拉(帕维娜)·谢苗诺娃·雷波科娃(1904年于基辅出生,去世于1954年,莫斯科),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业生(1930年毕业),前苏联艺术史副博士,曾在音乐学院及莫斯科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教授音乐史[1];其父亲,康斯坦京·普拉东诺维奇·茹科夫斯基(1904-1938)死于白海,当时亚历山大·茹科夫斯基还不到一岁[2] [3]。亚历山大·茹科夫斯基由继父,音乐学家列夫·阿布拉马维奇·马泽列夫养大[4]。其姥爷和姥姥 - 谢苗·萨拉莫诺维奇·雷巴科夫博士和牙科医生索菲亚·叶菲莫夫娜·设伊尼斯雷巴科夫娃 - 死在德国占领期间的娘子谷大屠杀[5]。小时候,亚历山大·茹科夫斯基住在其姥姥的哥哥(另一个兄弟是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家[6]

亚历山大·茹科夫斯基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语言学院的罗曼德语系(1959年)。曾是莫斯科国立教育学院机器翻译实验室的一名员工(1960-1974年),他在其中积极参与了“意义↔文本”模型的开发(与梅里秋科一起)。他通过函授的方式,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导师奥霍金),虽然他于1968年,签署了支持前苏联被捕异议人士的信件,而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行政障碍。 但在1969年,他还是成功为他的副博士学位论文《索马里语中一个独立的肯定句的句法》答辩。在此基础上,他出版了《索马里句法》专著(1971年),是在“意义↔文本”模型的意识形态框架内进行的。

在1974年,他被莫斯科国立教育学院开除,他辗转移居到“信息电子学”研究所(由阿普列先领衔)工作 。在当时,有很多“不靠谱”的前苏联语言学家都在那里工作。

1979年,他移居到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自198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俄罗斯文学系教书。自1983年以来则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任教。至今生活在圣莫尼卡城。

他曾与记者伊琳娜(生于1937年)成婚,后者后来嫁给了人权活动家金·吉堡。其现任妻子是文学评论家帕诺娃(生于1969年) [7]

科研活动

[编辑]

与梅里秋科共同撰写了有关“词汇功能”和“解释性组合词典”等一系列著作(于1984年在维也纳全面出版)。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结构诗学。和肖克洛夫合作,发展出了,所谓的表现主义诗学。后期的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主要是后结构主义,“解构”和“解神话化”的类型。亚历山大·茹科夫斯基还是有关巴别尔的专著(与扬波斯基和佐申科一起)和回忆录《 埃洛希波德》等增补集的作者。

学术期刊如“新文学评论”等的编委会成员。

参考资料

[编辑]
  1. ^ Рыбакова Павина (Дебора) Семеновна - Биография.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2. ^ Беседа с Александром Жолковским.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5). 
  3. ^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Александра Жолковского.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4. ^ Из воспоминаний А. К. Жолковского.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5. ^ Комитет «Бабий Я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В списках убитых в Бабьем Яре — доктор Семён Соломонович Рыбаков (71 год) и Софья Ефимовна Рыбакова (71 год), проживавщие по адресу ул. Большая Васильковская, 64.
  6. ^ Александр Жолковский «Напрасные совершенства и другие виньетки».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7. ^ Александр Жолковский: «Всё это — проявления, бесспорно, единой страсти».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