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彼得·伦巴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伦巴第人彼得
Sententiae, 1280 circa,Biblioteca Medicea Laurenziana , Florence
彼得倫巴德在寫作

彼得·倫巴德(英語:Peter Lombard,1100年—1160年),也译为伯多禄·隆巴迪拉丁語Petrus Lombardus[1],又稱為倫巴第人彼得[2][3],著名中古時期神學家,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活躍於巴黎大學[4][5]。是一位哲學家、神學家、於1159年被任命為天主教會巴黎總教區總主教。他最重要的成就是編纂《四部語錄英语Sentences》,收集教父們的文章成集,此書也成為基督教系統神學當時的主要教科書[6],他也因此书而获得了文句大师(Magister Sententiarum)的称呼。

生平

[编辑]

倫巴德生於現今義大利西北方的一個山麓诺瓦拉[3][4][5] ,家境貧寒。生卒年大約在1095~1100之間。曾到布羅格那、理姆斯及巴黎等地讀書。他的教育是開始是在義大利納瓦拉和盧卡的大教堂學校中。他的資助者為盧卡的主教,將他推薦給克勒窩的伯尔纳铎,伯爾納铎幫助他離開義大利前往較遠的蘭斯與巴黎進行深造。

倫巴德在法國的蘭賽教堂的座堂學校開始他的研究,當時彼得·阿伯拉與诺瓦拉的盧托夫(Lutolph)都在此進行教學,倫巴德也成為亞伯拉德的弟子,他大約在1134年到了巴黎,伯爾納推薦他成為聖維克教堂的司鐸。最后在巴黎主教[3][7]

教學生涯

[编辑]

倫巴德在巴黎諾達姆坐堂學校任教度過了接下來的十年的教學,在那裡他接觸到了彼得·阿伯拉圣维克托的休格,他們主導了當時的神學研究。直到1142,當他成為公認的作家和老師之前,沒有甚麼相關的資料顯示他在巴黎的下落。大約1145,彼得就成了巴黎聖母大教堂學校的教授。[7]

神學思想

[编辑]

他具系統性的思考,細心比較各種不同的教義。他認為[8]

  1. 理性僅有形式上的意義,聖經才是最高權威。
  2. 贖罪是基督為罪人死,使罪人得以進入神的愛中而從罪中被釋放。
  3. 神的恩典分為運作恩典和合作恩典。運作恩典完全是神的工作,叫人在信心中轉向神﹔合作恩典則要求人接受恩典,與神合作。

他把亞伯拉德的辯證法與笏哥的正統綜合起來。他亦從笏哥承受系統的才幹。他細心綜合並比較各不相同的教義教訓。他確立聖經為最高的權威。理性僅有形式上的意義。理性僅被用作一種在救恩上要抵抗那有權威而卻矛盾之教理的方法。[9]

神學著作

[编辑]

1140年左右,倫巴德被巴黎大學應,完成了神學教科書四部語錄英语Sentences,成書於1155至1158年間。該書收集聖經及教父遺著中的佳句,但未將它系統化,僅按四個主題排列[10]

1、三一神;2、道成肉身;3、聖禮及;4、末世論。

並主張聖禮(禮儀)有七種:洗禮聖體堅信禮告解敷油聖秩婚禮,這主張後來在1439年的佛羅倫斯大會正式被天主教接受。[11]並提出「聖禮為神恩惠的記號,不可見的恩典,與所表徵的相仿;有其存在之必要」。[12]也就是說,這些聖禮與眾不同的標誌,是因為它們是內在恩典的外在表徵,是基督制定的。倫巴德與阿奎納都主張,聖禮只要舉行就能賜予恩典(因功生效)。[13]

該書出版之後,曾因為一些欠嚴謹的文句,幾遭查禁。但在1215年獲得世紀巨作的肯定後,立即成為神學家們評釋的焦點,從而產生了所謂《四部語錄註疏》,註疏者包括阿奎納圣文德,和邓斯·司各脱等大師。[14]

1215年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天主教採納此七項為教會正式的聖禮,直到今日《經文與教父著作彙編》,仍是中世紀神學生之必修課程。[15]

注釋

[编辑]
  1. ^ Baur, Ferdinand Christian. Lehrbuch der christlichen Dogmengeschichte. Tübingen. 1858. 
  2. ^ Milman, Henry Hart. History of Latin Christianity: Vol.VI. London. 1857. 
  3. ^ 3.0 3.1 3.2 W. and R. Chambers. Chambers's encyclopædia: Vol.VI. London. 1864. 
  4. ^ 4.0 4.1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Werke: Vol.XV. Berlin. 1836. 
  5. ^ 5.0 5.1 Ginsburg, Christian David. Coheleth; commonly called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London. 1861. 
  6. ^ 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楊長慧譯(新北市:校園書房,1998,487。
  7. ^ 7.0 7.1 存档副本. [201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8. ^ 存档副本. [2014-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9). 
  9. ^ 查經資料大全-第五章 經院哲學之興起http://www.churchinmarlboro.org/Biblestudy/Topics/97History/97QT17.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存档副本. [2017-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11. ^ 基督教會歷史https://zh.wikibooks.org/zh-tw/%E5%9F%BA%E7%9D%A3%E6%95%99%E6%9C%83%E6%AD%B7%E5%8F%B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存档副本. [2014-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3). 
  13. ^ 陶理。《基督教兩千年史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李伯明、林牧野合譯。(香港:海天書樓,1997),265。
  14. ^ 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學手冊》。劉淑良、黃瑞琦合譯(新北市:校園書房,1998),49。
  15. ^ 存档副本. [2017-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1).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