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侗族美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64年的侗族山寨

侗族聚居在湘黔桂毗连地区相鄂西南一带,是由百越民族中的骆越支系发展而来,2000年时人口总数为296万人。宋代史书称之为“仡伶”或“伶”,明清两代称之为“峒蛮”、“峒苗”、“峒人”、“洞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其民族语为侗语,属侗水语支。侗族社会的内部组织以“侗教制”来制约人民与组织部落之间的军事联盟。

侗族美术有着悠久历史,唐代时手工业就已打下基础。清代,“洞锦”、“洞布”已闻名中国。天柱锦屏出产的“洞帕”亦很精致,图案纹样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鼓楼、风雨桥、凉亭以及整个侗寨建筑,都具有高度的建筑艺术美,在建筑设计、建筑造型、建筑工艺,还是就建筑布局、建筑装饰已趋于成熟。

建筑

[编辑]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
分类传统技艺
序号380
编号项目Ⅷ—30
登录2006年
2008年

鼓楼

[编辑]

鼓楼是侗族代表性建筑,其源流无史可考,据方志记载,侗族地区于明代已建有鼓楼。《沅州厅志·艺文志》中说:“邑治旧有鼓楼,创自弘治(1488—1505)年间,规模宏壮,巍然为一、现岁久倾颓……。”《玉屏县志》记载:“南明楼,即鼓楼,明永乐年间建。”“其始基以坚础,竖以巨住,其与栋棉题萨之类,凡累三层。”清代雍正年间金洪撰《广西通志》称:“顺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在明代初期鼓楼已经发端。

在众多的鼓楼中,为数较多的是一种密檐式的塔形楼。巍然庄重的塔身正是杉树的身影,层层密幅和高出的楼顶正是杉树的层枝树冠。它的平面为偶数形,即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而檐层为奇数,即有三重檐,五重檐,九重檐以上等。其高出的楼顶直插云霄,是全寨建筑物的至高点。这种带有象征性的建筑从底部直至顶端,外观给人以强烈的升腾感。檐上往往还会有各种飞禽走兽图案,色彩绚丽。

鼓楼的款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带有“干栏”的造型,与吊脚楼类似,利用了土堆高低差。平等乡龙坪寨鼓楼就是这种类型的鼓楼。此楼五层重檐,第一层楼檐下分两部分,下半部有大小16根校脚立于圆鼓形的基石之上,行人可以在柱间来往;其上半部以大杉木作枕梁,铺以楼板,设长凳倚栏,供人坐愁;楼顶为3节葫芦状直入蓝天。

桥梁

[编辑]

在侗族聚居区,有河山必有桥。除少量的石拱桥、石板桥、独木桥之外,大多为木结构楼阁式的桥梁。湖南仅《企江县志》中记载的就有150座。由于它使得过往行人风雨无阻,故被称作“风雨桥”;又因为它雕梁画栋,廊、亭并峙,被称为“花桥”。还有的是由于它的传说与青龙有关,因此又被称作“回龙桥”、“青龙桥”等等。

凉亭

[编辑]

侗乡凉亭,其建筑结构虽然简朴,但数量多作用大,一般每隔三五里一座。凉亭多用杉木建成,其亭顶的变化最富特色。简单的人字披顶上往往再加一层四角飞据的小亭顶,小亭顶插以菇芦状尖顶。

村寨

[编辑]

侗族的村寨建筑主要由干栏住宅、鼓楼、凉亭、风雨桥、寺庙等建筑单体组成。村寨中大部分的住宅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特色。干栏楼房为木质结构,多是3间相连,两端有偏厦,盖青瓦,呈四面流水。有的住房紧密相连,楼上常常各家相通,可以“走遍全寨不下楼”。沿江和陡坡陡坎村寨中一般利用地形,檐柱吊“金瓜”,房窗安有花格或雕镂龙凤。

绘画

[编辑]

在侗族的民间艺人中,画工占有一定的比例。绘画艺术主要运用于建筑物上,从而使建筑物更具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形式与内容得到更加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彩绘基于其绘画的形式与方法,人们通常称之为“彩壁画”或“古彩画”。这些画往往色调对比异常强烈,色彩的运用极为丰富,因而色彩的层次尤为分明,色彩的效果也就比较特殊。尽管如此,它还是与中原传统绘画有相似之处。

山水画也是侗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侗乡鼓楼的《明山叠翠景色美》,是侗族大山水画中的杰作。它即有“青绿巧整”的特点,也有“水墨苍劲”的风格,更带有“红绿相间”的世俗味。画面上明山重峦叠峰,绵巨千里;江湖大泽,烟波浩渺。其间侗寨便坐落在这仍山傍水的地方,船舶、鼓楼、干栏楼房,错落有致;古松翠柏及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疏密相间,富有量趣。全图构思填密,设色淡雅。既显出江山无尽的气概,又突出了侗寨的秀美恬静。

在风雨桥长廊两壁上端,也往往绘有神话故事,供行人观赏。这些彩绘有时还与塑饰雕饰结合在一起,以加强装饰效果,形成集绘、塑、雕于一体的艺术整体,严谨而又和谐。

雕刻

[编辑]

侗族的雕刻有木雕,也有石雕角雕

木雕多用于柱头、窗棂与栏杆之上。如在风雨桥的桥循瓦梁的末端,注住除了塑有檐铃、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外,还在长廊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供人们欣赏。又如在干拦住宅中,常常在楼的前搪附以木格门窗,龙头穿柱,窗上安有花格或雕搂龙风、花鸟等。

石雕多用于水井、坟墓、碑褐、石坊之上。如湖南茫江侗族自治县的天后宫,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石坊高11米,宽6.3米,用大青石垒砌而成,呈门楼形。在门洞的上方及左右均有浮雕,共50幅。或一幅为一个典故,或数幅为一个故事。其中“八仙过海”,一仙一幅,共8幅。龙、鱼、风、狮、花、草、村、竹、人、仙、鬼、神等无不形象生动,至今清晰可辨。

角雕用于烟盒、角斛。图案不规则,多用作礼品。

工艺美术

[编辑]

侗族剪纸主要用作背扇花、卡胸花、鞋花、童帽花等的刺绣底样。纹样以写实纹样为主,动物纹样有鸳鸯蝴蝶,植物纹样有七新花、缠枝等。金钱纹、回纹等又是主要的几何纹样。剪纸中常常是动物为中心,围以植物纹;或中间饰以主纹,四角四组纹饰,两两相对。

侗族妇女擅长挑绣。女孩自7岁开始,便针不离手地学习剪花绣朵。侗族荷包流行于广西三江,为妇女腰间饰物,形似葫芦,长12厘米,下宽8厘米。以粉绿色做底纹,上绣植物或动物纹样,色彩鲜艳。葫芦边缘配红蓝两色花边,两侧悬红绿吊穗。

参考资料

[编辑]
  • 王伯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第4编》。1995。
  • 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