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保罗·亨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罗·亨特
國家/地區英格蘭旗幟 英格蘭
暱稱撞球桌上的貝克漢
持金色球桿的人
職業生涯1995年—2006年
最高排名4(2004/05赛季
職業獎金£1,525,050(英鎊[1]
單桿最高得分146(2005)
巡迴賽夺冠
積分排名賽3
非積分排名賽3

保罗·艾伦·亨特Paul Allen Hunter,1978年10月14日—2006年10月9日),是一位英格兰职业斯诺克选手。

早期生涯

[编辑]

保罗毕业于英国利兹的一所高中。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亨特花了很多的时间练习桌球。在他只有12岁的时候,就显露出他在台球上的天赋了。在经验丰富的专业教练吉米·米基和前世界冠军乔·约翰生的指导下,这个利兹的少年于1995年7月,刚满16岁的时候成为了斯诺克职业选手。

4个月之后,亨特在大英冠军赛第一轮以9比4击败了当时世界排名第六的艾伦·迈克麦纳斯而轰动一时。在1996年,在他17岁零3个月的时候,他在威尔士公开赛上闯入四强,成为最年轻的进入四强的选手。

同样在1996年,他在大英冠军赛相继以9比0击败维利·索恩,9比5击败詹姆斯·瓦塔纳,9比7击败特里·墨菲跻身八强,最终以5比9被冠军史蒂芬·亨得利击败。亨特的杰出表现使他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并拿到了参加1997年本森赫奇斯大师赛的外卡。尽管在第一轮他以1比5被马克·威廉姆斯击败,但这是他在威伯里辉煌的开始。

排名赛

[编辑]

亨特的第一场排名赛的胜利是在1998年的威尔士公开赛,他至少击败了7位选手而捧得桂冠。保罗·维克斯尼尔·富尔兹史蒂夫·戴维斯尼格尔·邦德艾伦·迈克麦纳斯彼得·艾伯顿都相继败在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的手下,最后他以9比5击败了世錦賽冠军约翰·希金斯。紧接着,他于1998年在伯恩茅斯闯入大英冠军赛四强,并当选斯诺克记者协会评选的年度最佳年轻球员。

亨特第一次出现在斯诺克的盛殿-克鲁西布剧院的比赛场地是1999年,他在第一轮就以10比8输给了最后的冠军史蒂芬·亨得利。最终在1999/2000赛季世界排名第12位。

在1999/2000冠军杯后,他的2000/1赛季世界排名跌倒了第14位。在随后的赛季他在六场比赛里至少进入八强甚至更远,展示了他真正的实力。他相继在威尔士公开赛夺得亚军,英国公开赛闯入四强,并在大奖赛和中国公开赛中跻身八强,不过他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本森赫奇斯大师赛

大师赛冠军

[编辑]

2001年的本森赫奇斯大师赛(又称温布利大师赛),亨特在八分之一比赛以6比5击败了他的密友和卫冕冠军马休·斯蒂文斯,四分之一比赛以6比3击败了彼得·艾伯顿,在半决赛以6比4击败了史蒂芬·亨得利,最后在决赛中在3比7落后的形势下,在接下面的6场比赛四次单杆过百,从而扭转乾坤,以10比9击败了福格·奥布雷恩。比赛的关键是第11局,在别人认为亨特要以3比8落败的时候,成功翻盘为4比7。

12个月后,他卷土重来,在同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比赛后他保住了冠军头衔。在8分之一比赛以6比5击败史蒂芬·李后,亨特在和彼得·艾伯顿的四分之一比赛中苦战到最后一局才分出胜负。同样在半决赛中艰难地战胜了艾伦·迈克麦纳斯。最值得回味的比赛是他在0比5落后的情况在再次翻盘,以10比9战胜了马克·威廉姆斯夺得冠军。也成为历史上第三位连续两次夺得本森赫奇斯大师赛冠军的选手。

这一年是亨特的神奇之年,两周以前,亨特刚刚战胜了前面一年以9比2在决赛中击败他的肯·达赫蒂,第二次夺得了威尔士公开赛的冠军。

在2002年的英国公开赛,他继续着他的胜利,9比4战胜了艾伦·迈克麦纳斯夺得了个人生涯第三项排名赛的冠军。然而,2003年他没有继续他在本森赫奇斯大师赛的辉煌,在半决赛上,以6比3输给了前面一年的亚军,当年的冠军马克·威廉姆斯

世锦赛战绩

[编辑]

在他全力以赴参加每一场比赛的最璀璨的赛季后,在2003年斯诺克世界锦标赛,他以10比5击败阿里斯特·卡特,13比6击败马休·斯蒂文斯,13比12击败卫冕冠军彼得·艾伯顿闯入了半决赛。在半决赛中,他以15比9半程领先该场赛事表现最好的选手肯·达赫蒂,而达赫蒂如有神助,超常发挥,在剩下的9场比赛里面赢了8场,阻止他第一次杀入决赛。

总之2003/2004赛季,亨特迎来职业生涯的高潮,得到了一项冠军,4项赛事杀入半决赛,3项赛事闯入八强。在连续两个赛季排名第九后,他的职业生涯第一次排名进入前八名。

2003/2004赛季,亨特最大的成就是在四年内第三次赢得了本森赫奇斯大师赛的冠军。决赛是他最精彩的大师赛比赛之一,罗尼·奥沙利文在比赛中一直领先。事实上,亨特在0比2,1比6,2比7,6比8,7比9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战斗,赢了最后的三场,夺得了职业生涯第六个冠军,而三个大师赛的冠军都是在决胜局在分出胜负,真正享有“逆转之王”的头衔。

病痛的折磨

[编辑]

亨特和林德塞·费尔,一个美丽的治疗师,于2004年夏天在牙买加结为伉侣。2005年12月26日,他们迎来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艾文·罗斯,体重8磅2盎司。

2005年4月6日,亨特宣布他患上了恶性内分泌腺肿瘤,是一种很罕见的胃癌,世界斯诺克协会的发言人说:“保罗会接受相关的治疗,他请球迷和支持他的人放心,他的坚定和乐观会战胜疾病,继续他的职业生涯。”

接下来的赛季他回到了斯诺克的赛场,在格兰披治大赛比赛前仅仅练习了两周,并且在比赛前三天才确定参赛,但是很遗憾地负于罗里·麦克劳恩。

亨特原是吸烟者。他开始接受化疗,并且在治疗开始后努力改变生活习惯。在2006年斯诺克世界锦标赛以5比10输给尼尔·罗伯逊后,他的世界排名跌出了前32名。

亨特的治疗收效缓慢,他经常处在痛苦之中。2006年7月27日,世界职业台球联盟经成员投票决定,保留亨特的世界排名,使他可以安心接受治疗,他的世界排名停留在34位。

逝世

[编辑]

2006年10月9日,离他的28岁生日还差5天的时候,亨特在海菲尔德的一家医院离开了人世。

在他逝世后,无数的人包括斯诺克界的名人表示了他们对这位天才球员的尊敬:

世界台球协会主席罗德尼·沃克爵士说:“我相信见过他的每个人和他的数以百万的球迷会和我一起向林德塞,他的父母,家人和朋友表示最沉痛的慰问。保罗拥有一切,他是一个杰出的天才,英俊,魅力,富有并有一位美丽的太太。我们看到了他的崛起。亨特的逝世对整个斯诺克届和他的家庭都是一个打击,我们永远怀念他。”[2]

史蒂芬·亨得利说:“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完全震惊了。他有一个年轻的太太并且他的美好未来就在他前面。所有人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2]

1991年世锦赛冠军,BBC电视台斯诺克解说员约翰·帕洛特说:“对于斯诺克这项运动,保罗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对于他的家人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保罗在比赛的时候脸上永远挂着微笑。他是那么乐观我从来没有听到他抱怨过什么。我们将深刻缅怀他。” [2]

吉米·怀特,六次世界大赛亞军得主,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透露他正在运作亨特的慈善机构:“我正在举办展览,有一个人给慈善机构捐助了1万英镑,随后我就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在斯诺克的球台边的时候就像一只老虎,但是离开了球台你再也碰不到比他更温文有礼的家伙。不管他是输是赢,他立刻变回原来的保罗·亨特,而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我很难告诉你他有多特别。[3]

肯·达赫蒂,1997年世锦赛冠军,称亨特为'伟大的球员',并表示了默哀:“这是非常悲伤的一天,不仅仅对于斯诺克界,而是对于整个体育界。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球员和最好的朋友。”他补充道,“当他被诊断出患了疾病以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他是那么年轻,我们都以为他可以康复。语言不能表达他的家人要如何面对他的离去的痛苦,而他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为他祈祷。” [4]

马克·威廉姆斯更是緬懷不已。

2006年10月12日,斯诺克联盟杯比赛前,参赛选手吉米·怀特罗尼·奥沙利文肯·达赫蒂丁俊晖,还有裁判员艾伦·张伯伦以及评论员维利·索恩和菲尔·耶茨都默哀一分钟来纪念亨特这位巨星,现场还播放了一段纪念短片。

之后,史蒂芬·亨得利马克·威廉姆斯马修·史蒂文斯肯·达赫蒂提议将大师杯以亨特的名字命名来永远纪念他。[5]

亨特的葬礼于2006年10月19日在利兹的帕里什教堂举行。很多著名的斯诺克球员参加了仪式,而他的挚友马修·史蒂文斯为他扶灵。

轶事

[编辑]

回顾2001年他赢得大师杯的比赛,亨特承认他在2比6落后比分的时候求助他的当时还是他女友的林德塞实施「B计划」,这件事情在当时轰动一时。「B计划」里面的B是指英语单词「bonk」,英语俚语「性爱」的意思。亨特和费尔到他们的宾馆的房间休息,他回忆到“在我的脑海里,性是我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情。我不在状态,我必须作一些事情来消除我的紧张。这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大约10分钟,之后我感觉好极了。她去洗澡了,而我休息了一会儿。之后的比赛就像梦一样。在下面的6场比赛我有四次单杆打出了100分以上。我轻松获胜。” [6]

主要战绩

[编辑]
  • 2004年 本森赫奇斯大师赛冠军
  • 2003年 世界锦标赛四强
  • 2002年 本森赫奇斯大师赛冠军
  • 2002年 威尔士公开赛冠军
  • 2001年 世界锦标赛16强
  • 2001年 威尔士公开赛亚军
  • 2001年 英格兰公开赛四强
  • 2001年 本森赫奇斯大师赛冠军
  • 2000年 英国公开赛四强
  • 1998年 威尔士公开赛冠军,当选斯诺克记者协会评选的年度最佳年轻球员。
  • 1998年 大英冠军赛四强
  • 1996年 威尔士公开赛四强
  • 2006年 BBC体育年度大奖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