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實體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7月19日) |
分離實體(拉丁語:Corpus separatum)是1947年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計劃中提出設立的耶路撒冷政治实体。因為耶路撒冷对於亞伯拉罕諸教来说都非常重要,故该計劃將耶路撒冷賦予特殊地位,置於特殊管制之下,而非由巴以兩國統治。[1]
按此計劃,這一獨立個體將包括耶路撒冷市區,及週圍的各村鎮,東至阿布迪斯,南至伯利恆,西至艾因卡里姆(包括莫扎建造區),北至舒法特。這區域會「在特殊國際政權之下,由聯合國管理之」。1948年聯合國大會194號決議成立和解委員會,並重提對耶路撒冷的決議。[2]1949年聯合國大會303號決議重申耶路撒冷須由永久國際政權管治的決定。[3]
此一提議未有實行。1948至1949年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進攻新成立的以色列。其後阿以簽署停戰協定,西耶路撒冷歸以色列,東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區歸外約旦。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占领東耶路撒冷[4]和西岸地區,耶路撒冷再度完全由以色列实际控制。[5]
後續發展
[编辑]以色列國會於1980年通過一項「耶路撒冷法」,宣稱聯合的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聯合國安理會478號決議對以色列的立法「最嚴厲地指責」,並指出以色列的行為違反國際法。至今已有國家將大使館設在耶路撒冷,而玻利維亞和巴拉圭把大使館設在耶路撒冷以西10公里的市郊。[6]
美國國會在1995年通過一項建議性質的耶路撒冷大使館法案,稱「耶路撒冷應獲承認為以色列的首都,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應在不遲於1999年5月31日設於耶路撒冷。」然而因美國國會不掌管外交政策,但是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已经从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現在美國政府正式文件上也將耶路撒冷稱為以色列首都。在美國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前,美國駐耶路撒冷總領事館在實質上具有大使館地位,可獨立行使職權,在美國代表機構中與駐港總領事館為唯二的罕見案例。
歐洲聯盟繼續支持依照聯合國1947年的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使耶路撒冷國際化,並堅持耶路撒冷是獨立個體的立場。[7]
聖座表示過支持獨立個體方案。教宗庇護十二世在1949年發表通諭《我們的救贖者被釘》,呼籲給予耶路撒冷及周邊地區國際地位,以保護神聖古蹟。這項主張在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祿六世、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8]在任時也重提過。
參考
[编辑]- ^ 參看聯合國大會第二屆會議通過的決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181號決議中文本
- ^ 參看聯合國大會第三屆會議通過的決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194號決議中文本
- ^ 參看聯合國大會第四屆會議通過的決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303號決議中文本
- ^ The politics of Jerusalem since 1967 - Page 42 "Despite full military control and the assertion of total Israeli sovereignty over the whole of Jerusal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United Nations, 2005 "the unilateral annexation of East Jerusalem is unlawfu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252(196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478 (1980)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1-05.
- ^ Foundation for Middle East Peace – May 1999: "Europe Affirms Support for a Corpus Separatum for Greater Jerusalem"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9-05
- ^ Vatican hails UN Palestine vote, wants guarantees for Jerusalem.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