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功德 (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功德,在道教中国民间信仰中指的是种种善举所积累的德行福报,大致可分为阴德、阳德两种。华人传统社会裡的功德概念最早在《易经》中已可见雏形,在吸收佛教教义中的功德轮回观後最终成型。

概述

[编辑]

在《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字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鼓励行善美德。俟佛教传入汉地功德轮回转世的观念渐入人心。道教初期没有轮回、功德的观念,在佛教的影响下,以全真道为代表的宗派开始认可功德的观念,并与中华传统社会中的美德相结合,延伸了功德的內涵,並在三教合流的歷史背景下深入到漢人的宗教信仰中。

道教中国民间信仰中,功德的形式可以有:不殺生、不妄語誑騙、重仁義不毀費字紙、救濟貧困、慎獨、見人或動物曝屍橫野要幫助收埋、多放生、資助建橋、建學塾、不燒山林等等。在宋元之際的三教善書《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應篇》之中,列舉了很多善行。[1]在這些善行當中,明面上的,眾人都能看見、知曉的,稱為陽德;暗地裡的,眾人看不見、不知曉的,稱為陰功陰德zhì。做各種善舉,杜絕各種惡行,就能使天神庇佑,福星高照,災星遠離,近則自己獲得福報,遠則子孫受到利益。

其中,陰德更為人敬佩,故常爲善書所推舉,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即通篇講述陰騭。中國的古人認為,人若行善,應該不求回報,自發于至誠之心,如果爲求名利,所作陽德,雖爲萬人誇讚傳揚,但會隨著名氣的增加而抵消,這是將名氣也視為所獲福報的一部分。而人默默然行善,在小事上不求回報的助人,則更有福德的收成,雖不為人所知,各路神祇都會降下福隆。

相關概念

[编辑]
  • 福德 (佛教),佛教所講的功德,主要是以出世間智慧爲導向,希求未來證得涅槃;或者是行世間善,造善業得樂報。世間善偏重世間福報,故稱福德;若偏重出世間德行,則稱功德。
  • 做功德,從功德的概念延伸而來,在民間主要偏重爲亡人積累功德,即冥福,并祈求亡者消除罪業,轉世爲天神或人等善道。

注釋

[编辑]
  1. ^ 譬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帝)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存平等心,扩宽大量。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和睦夫妇,教训子孙。毋慢师长,毋侮圣言。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
    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而晓愚昧。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举善荐贤,饶人责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造漏泽之仁园,兴启蒙之义塾。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
    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仆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
    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雠,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
    依本分而致谦恭,守规矩而遵法度。谐和宗族,解释冤怨。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恒记有益之语,罔谈非礼之言。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垂训以格人非,捐资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