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卡齐米日·普瓦斯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Kazimierz Pułaski
卡齐米日·普瓦斯基
卡齐米日·普瓦斯基,扬·斯蒂卡
出生1745年3月4日
波蘭-立陶宛聯邦華沙
逝世1779年10月11日
美国佐治亚州薩凡納
职业将军,政治家

卡齐米日·米哈乌·瓦茨瓦夫·维克多·普瓦斯基波蘭語Kazimierz Michał Wacław Wiktor Pułaski波蘭語發音:[kaˈʑimjɛʐ puˈwaskʲi] ;1745年3月4日[1]—1779年10月11日),通常简称卡齐米日·普瓦斯基波蘭語Kazimierz Pułaski,在美国通常写为Casimir Pulaski),希莱波夫龙氏族,波兰士兵,贵族,政治家,被尊为“美利坚骑兵之父”。[2][3]

普瓦斯基出身波兰有地贵族,是巴尔联盟的指挥官。巴尔联盟试图令波兰立陶宛联邦脫離俄罗斯的统治。起义失败后,普瓦斯基移居北美,成為军事冒险者。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曾救過乔治·华盛顿的性命[4],成了大陆军的一位将军。最後在萨瓦纳围攻战中死于伤口恶化。

传记

[编辑]

波兰生涯

[编辑]
希莱波夫龙纹章
普瓦斯基在琴斯托霍瓦,约泽夫·赫乌蒙斯基绘于1875年

普瓦斯基在1745年3月4日(有些文献记成3月6日)于瓦尔卡附近的维尼亚雷出生。他的父亲约泽夫·普瓦斯基,是该地区的“长老”和知名人物之一。早在年轻的时候,卡齐米日·普瓦斯基就往华沙去了,在那里的基廷会地方学院念书。

1762年,普瓦斯基成了波兰国王的封臣,库尔兰公爵,萨克森的卡尔·克里斯蒂安·约瑟夫的侍从,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但是,在他抵达米塔乌不久,公爵的朝臣就遭占领该地区的俄军驱逐。普瓦斯基回到华沙。1764年,他在華沙参与推举新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古斯特

1768年2月29日,普瓦斯基与其父亲一同成为巴尔联盟的创始人。巴尔联盟目的是要波兰立陶宛联邦摆脱俄罗斯的统治。聯盟遭到驻扎在波兰的俄军猛烈反抗。普瓦斯基是沃姆扎地区的贵族元帅,为联盟军队最佳指挥官之一。同年,被围困在贝尔德丘夫的一座修道院里,九死一生之下,坚守了两周,終被俄军俘虏。普瓦斯基被迫发誓不会回到联盟,才重获自由。

但是,普瓦斯基并不认为这么个誓言有多大的约束力,他已經與俄军对抗了四年多。1769年,普瓦斯基再次被数量远大于他的俄军困在奥科佩。在一次勇敢的防守戰鬥后,普瓦斯基突破俄罗斯的包围圈,带着他的军队来到奥斯曼帝国。然後回到立陶宛。在立陶宛,普瓦斯基开始另一次反俄宣传,当地很多贵族加入了联盟。

1770年9月10日和1771年1月9日,普瓦斯基又被困在亚斯纳-古拉修道院,再次领导波军成功防守。1771年11月,他是国王绑架行动的主要组织者。但是,这次行动失败了,联盟随后被解散。普瓦斯基成为了人民公敌,并因弑君成了在逃死刑犯。普瓦斯基逃离波兰,但没有欧洲国家收留。他短暂待在土耳其后,又流亡法国,在那里,拉法叶侯爵征募他到美洲服役。

骑兵之父

[编辑]

本杰明·富兰克林建议乔治·华盛顿将军任命卡齐米日·普瓦斯基为志愿美国骑兵,并称“普瓦斯基在保卫他祖国自由时,显露出勇气和胆量,享誉全欧。”[5]抵达美国后,卡齐米日给华盛顿将军写道,“我来了,来到这开始保卫自由的地方,我服务于此,为此生存或牺牲。”[5]

普瓦斯基在1777年9月11日布兰迪万战役第一次遇到英国人。他勇敢冲锋,救美国骑兵免于大败,還保住了乔治·华盛顿的性命。乔治华盛顿晋升普瓦斯基为美国骑兵准将作為回报,。[5]然而普瓦斯基飞扬跋扈,加上不諳英文;唯有辞去司令的职务;但獲准组建独立的[6]普瓦斯基骑兵团,是美国大陆军中,屈指可数的几支骑兵团之一。

在华盛顿的鼓動下,美國国会在1778年通过成立骑兵的议案,任命普瓦斯基为司令。“美利坚骑兵之父”对他的下属要求嚴格,還教授他们成熟的骑兵战术。在议会缺乏资金时,他就利用个人财产,确保他军队有精良装备和个人安全。国会称他为“马背上的指挥官”。

1779年2月,军团驱逐来自查尔斯顿的英国侵略者。[5] 1779年10月,普瓦斯基在佐治亚州萨凡纳战役中,向英军进攻。[5]10月9日,普瓦斯基找到英军战线上的一個弱点,隨即發起一次冲锋;就在此時,被葡萄弹击伤。普瓦斯基由约翰·C·库珀上校等几位战友抬到地上。隨後被带上私掠船“黄蜂号”。两天后,普瓦斯基尚未恢复知觉,因创伤而死。[5]

贡献与影响

[编辑]

普瓦斯基的最大贡献,可從华盛顿在1779年11月17日发出的識別口令見到。这道口令的问题是“普瓦斯基”,而回答应是“波兰”。

美国很早就纪念普瓦斯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贡献。而波兰移民一直到20世纪才对此感兴趣。1929年,美國国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普瓦斯基将军纪念日”, [5]用于唤起对普瓦斯基的怀念。继承波兰裔美国人的传统。每年十月,大激流城都会庆祝([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普瓦斯基日”。在底特律华盛顿大道和密西根大道的交叉口上,也有普瓦斯基的雕像。

肯塔基州自1942年前,就通过法律确定普瓦斯基将军日伊利诺斯州自1977年起在三月的第一个周一庆祝卡齐米日·普瓦斯基日,这无疑是因为波兰人在芝加哥人口中所占的较大比例。普瓦斯基日被定为全天假日,所有政府建筑都会在该天休息。学区可以选择是否将普瓦斯基定为假日。威斯康辛州印第安纳州也同样确定该日,在密尔沃基,也拥有一年一度的游行和学校假日。普瓦斯基县也为了纪念他,将整个城市以他命名。该天,纽约市的第五大道都会有普瓦斯基日游行。[7]

一艘美国潜艇卡齐米日·普瓦斯基号就以他命名,曾作为缉私船(海岸警卫队使用)。[8]

位于巴尔的摩帕特森公园的普瓦斯基雕像

美国的几座城市和县城以普瓦斯基命名,其中包括田纳西州的普瓦斯基市阿肯色州(堪萨斯首府小石城同时也是县政府所在地)、喬治亞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密苏里州弗吉尼亚州都有普瓦斯基县,威斯康辛州纽约州都有普瓦斯基村。芝加哥底特律新贝德福德梅里登都有卡齐米日·普瓦斯基小学,密尔沃基有普瓦斯基中学,还有在沃灵福德附近有一座以他命名的工业区。在萨凡纳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普瓦斯基楼正是一所学生宿舍的名字。而且,在萨凡纳商业区有普瓦斯基广场,在萨凡纳郊区,也有普瓦斯基要塞国家遗址公园。在史蒂芬斯点的麦克格拉齐林公园,矗立着卡齐米日·普瓦斯基伯爵雕像。在大激流城,在十月的第一个周末会有普瓦斯基日节日活动,其中包括一场游行和在当地波兰大厅的庆典活动,以纪念他在独立战争中的贡献。为了纪念他,在北安普顿南本德都有以他命名的公园,各个城市都有以普瓦斯基命名的街道,其中包括河头镇汉姆查姆克、南本德、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和芝加哥地区。穿过莱克镇65号州际公路被命名为卡齐米日·普瓦斯基纪念高速公路。[9]新泽西州普拉斯基高架路(Pulaski Skyway)也以他命名,以米德瓦尔为起点,以巴尔的摩为终点的40号美国国道被命名为普瓦斯基公路。

脚注

[编辑]
  1. ^ Father Stanislaw Makarewicz, The Four Birth Records of Kazimierz Pulaski, Archiwa, Biblioteki i Muzea Koscielne 第70卷, Translated by Peter Obst and Alexandra Medve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ublin (KUL)), 1998年, 第70卷 [200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2. ^ 卡齐米日·普瓦斯基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伊利诺斯州大学公民权利与多元化办公室。Leszek Szymański, Casimir Pulaski: A Hero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E207.P8 S97 1994年.
  3. ^ From Da to Yes, Yale Richmond, 第72页.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9). 
  4. ^ U.S. Senate Passes Resolution Granting Honorary Posthumous Citizenship to Casimir Pulaski 存档副本.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存档副本.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2).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Resolution of 111th Congress : 1st Session; S. J. RES. 12 Proclaiming Casimir Pulaski to be an honorary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202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6. ^ 第876-877页,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XXIV No. 4 Fall 1994
  7. ^ 存档副本.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3-02). 
  8. ^ Pulaski, 1825; U.S. Coast Guard.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5). 
  9. ^ Indian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6).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