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参军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參軍戲,又稱弄參軍,宋代用以指狹義的雜劇,為中國戲曲的一種形式。此戲起源於東漢和帝時期,盛行於唐宋。表演內容唐代初期大多以兩人對答,互相以言語嘲弄為戲,形式較為簡單,多在宮廷之處作表演,後流傳至民間;宋代之後便加入撲打、仗擊等娛樂效果,使得戲曲更有可觀性。一般而言,參軍戲至少要有兩名角色,一為為「參軍」,另一為「蒼鶻」,蒼鶻再以戲弄參軍為樂,有純粹娛樂作用,亦有諷喻匡正的意味在內。

李商隱〈嬌兒詩〉提及「忽復學參軍,暗聲喚蒼鶻」便是說明唐代存在參軍戲的一例。


起源

[编辑]

參軍戲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漢武帝時期之角觝戲[1],戲劇「東海黃公」當中,西京雜記詳細記載此戲的表演形式,一人必須扮虎,另一人則需扮老人,進行搏鬥,但有一定的故事情節發展,不僅是以實力做為運動角力,,不得顛倒角色之職能。「東海黃公」最早為陝西官中儀待的小戲,後吸收至宮廷角觝戲作為表演項目。

當今較為通行的說法,則是以「表演形式」與「名稱訂定」兩說來分論:

  • 就表演形式而論,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認為起源自東漢和帝時期:

開元中,黃嚼綽、張野狐弄參軍。始自後漢館陶令石耽。耽有贓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樂,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肆之,經年乃放。

石勒參軍周延,為館陶令,斷官緝數百疋,下獄,以八議庸之。後每大會,使徘優,著介間,黃禍單衣。優問: 「汝為何官,在我輩中? 」曰: 「我本為館陶令斗數單衣,曰:「正坐取 是, 故入汝輩中。」以為笑。

表演形式與內容演變[2]

[编辑]

唐代

[编辑]

唐代時期,「參軍」的腳色經常有假官演出的現象產生,亦即不再由真正的官職上的參軍所扮演,這是唐代的參軍多由士族所擔任,為避免觸怒官員和畏懼士族之勢力,將參軍和蒼鶻的腳色職能顛倒過來,反戲弄蒼鶻,但大抵不脫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戲弄形式;故事的內容也脫離了上述起源的石耽、周延的故事腳本,而發展出多元的樣貌,參軍的腳色也不一定是以官員為限,如〈三教論衡〉這齣諷刺三教元老的參軍戲當中,李可及即扮演儒士的腳色。


宋代

[编辑]

宋代崇尚士大夫精神的氣節,此一時期的參軍戲大多都有寓諷練於戲的「優孟衣冠」的傳統,演出的形式則漸趨複雜,演出前會有一段與正是演出內容無關的暖身小戲,並將正式的演出內容分為兩段,這與當時宋代流行的鬥戲,用來評比兩戲高下的影響有關,從而演變出的演出形式。

另宋代時,參軍的腳色配合戲劇內容的複雜,職能漸趨多樣化,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當中便有記載參軍於雜劇所負責的動作,大多和導引雜劇人的出場暨唸進出場口白,儼然成為表演中的掌局人,與唐代有顯著的差異。

與相聲的關聯

[编辑]

早期學術界認為參軍戲應是相聲的前身(如羅常培、趙景深、陳末香等),亦有持相反意見者(如任半塘),眾說紛紜。然王友梅指出,相聲的表演元素雖與參軍戲有諸多雷同之處,包括「一逗一捧」、「詼諧諷刺,插科打諢」、「無須特定的專業舞台」﹐再到「參軍、蒼鶻」演變成南戲北劇中的「副淨、副末」的詼諧角色,和相聲承襲的京劇小丑表演有所關聯,因此將參軍戲認定為相聲形成的遠因[3],近來多認定相聲應發源自隔壁戲。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曾永義. 〈參軍戲及其演化探討〉. 台大中文學報. 1988. 
  2. ^ 吳黎朔. 〈也談唐、宋雜劇〉.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2015. 
  3. ^ 王友梅. 〈相聲的前世今生—以「相聲與戲劇」的關聯為主〉. 戲曲學報.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