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質類固醇
外观
(重定向自可體松)
皮質類固醇 | |
---|---|
药物种类 | |
用途 | 多種 |
生物靶标 | 糖皮質激素受體,鹽皮質激素受體 |
ATC代码 | H02 |
皮質類固醇(英語:corticosteroid)又稱类固醇皮质激素[1],是由腎上腺皮質製造和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也可經由人工合成[2]。它的藥理作用複雜,且廣泛涉及生理系統作用[3],如壓力反應、免疫反應,以及發炎、醣類代謝作用、蛋白質分解代謝、血液中電解質濃度等的控制。皮質類固醇主要分為二類:[2]
人體內普遍存在的天然激素包括:皮質酮(C21H30O4)、可的松(C21H28O5,17-羥-11脫氫皮質(甾)酮)和醛固酮。
生物合成
[编辑]皮質類固醇是以膽固醇為原料在腎上腺皮質所合成。大多數類固醇反應須由細胞色素P450酵素催化。它位於鐵氧化還原蛋白內,以粒線體作為輔助因子(除了21-羥化酶和17α-羥化酶以外)。
醛固酮和皮質酮的生物合成途徑的第一部分相同,最末部分則分別由醛固酮合成酶和11β-羥化酶中介。這二種酶十分相似,都能進行11β-羥化和12-羥化作用,但前者另能進行18-氧化作用。此外,醛固酮合成酶存在於腎上腺皮質外緣的球狀帶;11β-羥化酶則可見於束狀帶和球狀帶。
分類
[编辑]依化學結構
[编辑]皮質類固醇通常依化學結構不同被分為四類。人體對指定類別的其中一種類固醇產生過敏反應,即表示不耐該類別的所有類固醇[4]。
以粗體標示之類固醇常被用於檢測對外用類固醇的過敏反應[5]。
第一類(A組,氢化可的松类)[编辑]
第二類(B組,缩丙酮化合物,及其有关物质类)[编辑]
第三類(C組,倍他米松类)[编辑]
|
第四類(D組,酯类)[编辑]D1組——鹵化类(較少不穩定)[编辑]
|
依施用途徑
[编辑]外用類固醇
[编辑]主要局部塗抹於皮膚、眼睛和黏膜。
外用類固醇依效力不同分為一到四級;歐洲分類法將藥效最強者歸入第四級,美國則稱之為第一級。
吸入類固醇
[编辑]- 氟尼縮鬆(flunisolide)
- 丙酸氟替卡松(氟替卡松丙酸酯/fluticasone propionate)
- 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二丙酸倍氯米松 又名贝克每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
- 布地奈德(budesonide)
此外,有些哮喘藥物(商號:Advair)是以氟替卡松丙酸酯結合沙美特羅昔萘酸酯(一種支氣管擴張用藥),可用於12歲以上兒童。
口服類固醇
[编辑]系統性類固醇
[编辑]以注射和非口服途徑進入體內。
參考資料
[编辑]- ^ https://www.termonline.cn/word/236559/1#s1
- ^ 2.0 2.1 類固醇.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 [201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4).
- ^ 腎上腺皮質類固醇 Adrenal corticosteroids. 行政院衛生署. 2002-11-27 [2011-06-26].[永久失效連結]
- ^ Rietschel, Robert L. Fisher's Contact Dermatitis, 6/e. Hamilton, Ont: BC Decker Inc. 2007: 256. ISBN 1-55009-378-9 (英语).
- ^ Wolverton, SE. Comprehensive Dermatologic Drug Therapy. WB Saunders. 2001: 562. ISBN 978-0721677286 (英语).
參見
[编辑]- 去羥米松(desoximetas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