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喇沙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喇沙會,或喇沙修士會(法語:Lasallians;英語:De La Salle Brothers),正式名稱中譯為「基督學校修士會」(法語:Frères des écoles chrétiennes;英語:Institute of the 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 拉丁文: Fratres Scholarum Christianaru),是一個天主教修會組織,專注於教育和相關事務。

組織由法國教士聖若翰·喇沙創立。他本是一所大教堂司鐸,在西方創立免費教育的觀念,為來自工人階級和家境貧窮的兒童提供閱讀、書寫和算術的教育,並培養他們了解宗教信仰,協助他們成為天主教徒

因著這個信念,他集合了一些同道者,成立了一個社區,獻身於辦理學校。他藉建立了一套著重學生受益的教育系統,並禁止了體罰而受到讚揚。教團於1680年創立,是首個沒有神父的天主教組織,成員都是修士,多任職教師,較少管理宗教事務。成員一般會在其名字後面加上FSC的字母。

今天,教團在80個國家和地區興辦學校,包括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團體由一名最高長老(Superior General)會同長老會議(General Council)領導。

1981年,教團開始為其他天主教組織提供社會責任投資服務,主要是以持有股份的方式去影響被持有的公司,以它們的服務或事工傳揚天主教的價值觀。

喇沙會在香港

[编辑]

喇沙會在香港的辦學歷史悠久,也是最早在香港提供教育的機構之一。

1875年,喇沙會首次派出修士來到香港,第一批共有6人。他們首先在中環創立了聖若瑟書院,主要為外籍,特別是葡萄牙籍的學生提供教育。1879年,開始招收中國籍學生。

1917年,因應九龍的迅速發展,對學位的需求甚殷,喇沙會在漆咸道建立了一所學校。初時是作為聖若瑟書院的分校,隨後又在界限街購入土地,以擴充校舍。1932年,終於發展成一所新的學校——喇沙書院,主校舍也遷移到界限街。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時,香港政府徵用校舍,教育工作受到影響。其間喇沙會的修士多次提供醫療協助。到香港日治時期,喇沙會在香港基本上停止了運作。日軍關閉學校,並把校舍改為研究所、監獄等軍事設施。修士被驅逐,其中有些更被監禁在集中營,其他的修士則逃亡至越南等鄰近地區。

1945年後,隨著戰事結束,喇沙會的活動開始恢復。隨著香港人口增加,教育的需求急增,喇沙會在香港亦踏入高速發展時期。自1957年起,先後建立了7所學校。1971年,當時喇沙會總會長Brother Charles Henry 頒授榮譽會士勳銜予聖若瑟英文中學創校人孫保祿修士,該校亦成為喇沙會聯校成員[1]

21世紀初,隨著科技日益融入教育,部分學校進行了重建或擴建,以適應資訊化的學習環境與及提升教學質素。今天,很多喇沙會的學校因學生在各方面的成就、校友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優美的校園環境,漸漸成為香港的名校。

現時喇沙會在香港開辦的學校共有9間。

學校名稱
創立年份
聖若瑟書院
1875年
喇沙書院
1932年
喇沙小學
1957年
新界喇沙中學
1965年
聖若瑟小學
1968年
陳瑞祺(喇沙)書院
1969年
張振興伉儷書院
1971年
陳瑞祺(喇沙)小學(Chan Sui Ki (La Salle) Primary School)
1973年
聖若瑟幼稚園(SJC Kindergarten,已停辦)
1974年

參考文獻

[编辑]
  1. ^ School History (1968 - 1972) - SJACS. [201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 

外部連結

[编辑]

參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