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国家保护责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护责任(英語: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又译为国家保护责任,简称R2PRtoP。简而言之,保护责任意指国家有保护其人民免受种族灭绝战争罪等严重危害的义务;如果一国没有能力行使此义务,国际社会必须随时准备根据《联合国宪章》采取集体行动保护人民。[1]

背景

[编辑]

20世紀以來,国际惨剧频频发生。1994年4月至7月,发生卢旺达大屠杀;1999年5月,發生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此外,索馬里波黑斯雷布雷尼察柬埔寨等地也接連發生或出現公然侵犯人權的事件或現象。國際社會開始從中反思,如果一國公民之人權遭受到公然的侵犯,而本国政府又无力保护他们時,國際社會該如何應對。[1][2][3]

在1999年和2000年的聯大會議上,聯合國祕書長安南主持對此焦點進行討論,問題的核心在於「一國政府對內是否享有無條件主權」以及「國際社會是否有權出於人道主義干預一國」。會後,加拿大政府主持成立了干预与国家主权问题国际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tate Sovereignty,並於2001年12月提交了一份名为《保护责任》的报告,提出「保護責任原則」。安南認爲:「这份报告提出了干预权的辩论向保护责任视角转移的建设性建议。」國際社會也明確表態支持這一報告及其提出的原則。[1][2]

2005年9月,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上,有150多国的政府首脑发表聲明支持“国家保护责任”理论,但对保护责任的理论做了一些匡正,将责任限制在以下四种罪行:种族屠杀战争罪种族清洗反人类罪。在這次首腦會議的成果報告(A/RES/60/1,第138-140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肯定了全世界所有政府必須接受国际集体保护人类免遭种族屠杀、战争罪、种族清洗及反人类罪的责任。[2]「保护责任」这一最早在1991年由某非政府组织提出的概念,在2005年正式成为新的国际准则。[4]

此後的近十年内,联合国多次发表报告及举行辩论,通过多项支持该原则的决议。[1][1][5]

内涵

[编辑]

2005年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规定了保护责任的「三个支柱」,2009年秘书长关于履行保护责任的报告(A/63/67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阐述了这三个支柱分别是:

  1. 每一个国家均有责任保护其人民免遭灭绝种族、战争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之害;
  2. 国际社会有责任鼓励并帮助各国履行这一责任;
  3. 国际社会有责任使用适当的外交、人道主义和其他手段,保护人民免遭这些罪行之害。如果一个国家显然无法保护其人民,国际社会必须随时准备根据《联合国宪章》采取集体行动保护人民。

争议

[编辑]

保护责任自2005年成为国际准则开始,就充满争议。如何理解和界定一个国家的形势是否需要国际社会的介入,在各国各有不同。一些国家[谁?]担心这种责任遭到滥用,一些国家常指责其他国家借保护责任原则「践踏本国主权」、「干预本国内政」。[4][6]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