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夸夸嘉夸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Kwakwaka'wakw
Richard Hunt, 夸夸嘉夸族的藝術家
總人口
5,500
分佈地區
 加拿大 (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語言
英語夸夸嘉夸語
宗教信仰
基督宗教及傳統信仰
相关族群
Haisla, Heiltsuk, Wuikinuxv

夸夸嘉夸族(Kwakwaka'wakwKwakiutl),又譯瓜求图族、夸扣特尔族或夸奇乌托族,是北美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原住民族。目前人口大約有5500人,大部分居住在溫哥華島的北部、鄰近的北美大陸沿岸以及約翰斯通海峽至夏洛特皇后海峽間的島嶼。當然,也有部分的人居住在原居地以外的都市地區,像是維多利亞溫哥華。夸夸嘉夸語一共包含四種方言,分別是Kwak̓wala, Nak̓wala, G̱uc̓ala還有T̓łat̓łasik̓wal。目前只有低於5%的夸夸嘉夸人使用夸夸嘉夸語(大約是250人)。

聚居地

[编辑]

夸夸嘉夸人主要聚居於北温哥华岛,他們跟萨利希人(Salish)和努特卡人(Nootka)是最早在溫哥華島定居的原住民,已在島上居住了上千年,至今仍是島上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

[编辑]

根據夸夸嘉夸人的口傳歷史,他們的祖先以動物的樣貌,透過陸地、海洋、天空或是地底的途徑來到此地。當他們來到此地之後,便拋棄了原先動物的外貌,並且化為人形。在這則起源神話中,出現的動物包括了雷鳥海鷗( Kolus,雷鳥的兄弟)、殺人鯨以及灰熊

歷史上,夸夸嘉夸人的經濟是以漁業為基礎,而男性同時也致力於打獵,女性則負責採集野果、野莓。編織技術和木製品是他們重要的手工藝,在奴隸制度的儀式上,明顯地表示交易由奴隸和財產來定義財富。這些習俗是人類學家法蘭茲·鮑亞士研究的主題。與大多數當地文化相反,不是以自己擁有的財富和地位來衡量,而是以付出的多寡來決定,揮霍財富的行為是造成混亂的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記錄顯示在二十世紀末期,夸夸嘉夸人口急劇減少,因為1792年第一次接觸喬治·溫哥華船長接觸,疾病的產生是來自與加拿大西海岸的歐洲定居者直接接觸而造成的,然而,夸夸嘉夸人在1830年至1880年間下降了75%。[1]

來自溫哥華群島的夸夸嘉夸舞者在1893年參加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哥倫比亞博覽會。[2]

英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在2006年發表了兩位原住民兒童寄宿學校的創始人經歷介紹。

社會與文化

[编辑]

誇富宴

[编辑]

誇富宴(Potlatch)的文化在北美西北部十分知名而且被廣泛的效仿,而夸夸嘉夸人便是誇富宴的典型例子。夸夸嘉夸人以捕魚為生,由於海陸資源豐富,物質生活相當容易滿足,其酋長熱心追求社會地位,誇富宴便是這樣的表達方式。有些主人會邀請四方賓客,慷慨饋贈禮物,甚至在客人面前毀壞財物,一方面藉以得到名譽聲名壓過對手,以建立個人權力與威望;二來是為了尋求追隨者,後者會尋找能給予其最大利益與安全的領導者,並以忠誠與服務回報,也滿足追隨者強迫領導者與人競爭的心理需要。

相關研究

[编辑]

德國裔美國人類學家法蘭茲·鮑亞士关注夸夸嘉夸人,他们居住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北海岸的印第安团体,如钦西安人(Tsimshian)和特林吉特人(Tlingit)等母系氏族,和南海岸的印第安人如努特卡人(Nootka)以及萨利希人(Salish)父系团体之间。夸夸嘉夸人似乎具有混合特征。在婚前,一个男人将采用其妻子父亲的名字和羽饰。他的孩子也采用这些名字和羽饰,尽管他的兒子在结婚时就會失去它们。名字和羽饰因此保存在母系中。起初,鲍亚士如在他之前的摩尔根一样,认为夸夸嘉夸人曾经和他们北方邻族一样是母系的,但后来他们开始演化到父系团体。然而1897年他进行了自我批判,并且主张夸夸嘉夸人是从早先的父系组织轉变成母系組織,这是由於他们向北方邻族学习了母系原则。

1892年,鮑亞士安排了十四位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夸夸嘉夸人來到芝加哥,並居住在一個仿造的夸夸嘉夸人村落中,他們可在那裡依據脈絡來進行其日常工作。

來自鮑亞士夸夸嘉夸印地安人社會組織與秘密會社 (1897)一書,對於夸夸嘉夸面具的素描。頭骨形狀的木雕懸掛在面具下方,這些木雕代表著Bakbakwalinooksiwey的一個食人鳥類助手。

鮑亞士主张无文字与有文字社会应当以相同方式被分析。十九世纪历史学家已採用文獻学(philology)研究技术,重建有文字社会的历史及它们之间的關係。为了将这些方法運用於无文字社会,鮑亞士主张田野研究者的任務,就是生产和蒐集无文字社会的文本。这個文本的型態,不仅是编譯当地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更是记录关於社会关系和制度的神話、民间故事、信仰,甚至当地烹調風格的食谱。为了做到這一點,鲍亚士相当依赖与當地識字的民族誌研究者相合作(在夸夸嘉夸人中,最常合作的對象是乔治·亨特(George Hunt)),且他鼓励学生们将这些人视为寶貴的伙伴,他們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居於下等,但在理解他们自己文化時他们居於較高地位(见Bunzl 2004: 438-439)。

鮑亞士運用这些方法,於1920年发表另一篇文章,其中他重新探討他对夸夸嘉夸人亲属关系的早期研究。在1890年代晚期,鮑亞士试圖藉由將夸夸嘉夸人的氏族組織,与它的南北相邻社群的氏族組織相比較,以重建夸夸嘉夸人组织的转变過程。但到了1920年,他反对将夸夸嘉夸人的親屬群體原则翻译成任何一個英文词彙。他並不是試圖將夸夸嘉夸人塞進某些更大的模型,而是试图从他们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他们的信念和行為。例如,尽管他先前将夸夸嘉夸人的单字“numaym”译为“clan”(氏族),他在1920年轉而主张,最好将這個單字理解为一大笔特权,没有任何英文单词可用來表達這個意思。男人们透过他们的父母或妻子來保有主張这些特权的權利,而且可透過许多方式來获得、运用這些特權,且代代相傳。正如在他對於交互语音的研究工作,鮑亞士终於认识到,对於夸夸嘉夸人亲属关系的各種不同的民族学解释方式,是西方人概念范畴的侷限所造成的结果。正如他對于阿拉斯加人针箱的研究工作,他將各種夸夸嘉夸人行為的變異,視為社会形态与个体创造力之间交互作用的結果。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 Chiefly Feasts: The Enduring Kwakiutl Potlatch Aldona Jonaitis (Editor) U. Washington Press 1991 (also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Bancroft-Hunt, Norman. People of the Totem: The Indian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8
  • Boas, Contributions to the Ethnology of the Kwakiutl, Columbia University Contributions to Anthropology, vol. 3,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5.
  • Fisher, Robin. Contact and Conflict: Indian-European Relations in British Columbia, 1774–1890,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77.
  • Goldman, Irving. The Mouth of Heaven: an Introduction to Kwakiutl Religious Thought, New York: Joh Wiley and Sons, 1975.
  • Hawthorn, Audrey. Kwakiutl Ar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8. ISBN 0-88894-612-0.
  • Jonaitis, Aldona. Chiefly Feasts: the Enduring Kwakiutl Potlatch,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1.
  • Masco, Joseph. “It is a Strict Law that Bids Us Dance”: Cosmologies, Colonialism, Death, and Ritual Authority in the Kwakwaka’wakw Potlatch, 1849 to 1922,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Reid, Martine and Daisy Sewid-Smith. Paddling to Where I Stand, Vancouver: UBC Press, 2004.
  • Spradley, James. Guests Never Leave Hung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 Umista Cultural Society. Creation myth of Kwakwaka’wakw (December 1, 2007).
  • Walens, Stanley “Review of the Mouth of Heaven by Irving Goldma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81.
  • Wilson, Duff. The Indian History of British Columbia, 38-40; Sessional Papers, 1873-1880.

外部链接

[编辑]
  1. ^ Duff Wilson, The Indian History of British Columbia, 38–40; Sessional Papers, 1873–1880.
  2. ^ Raibmon, Paige. "Theatres of Contact: The Kwakwak'wakw Meet Colonialism in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Chicago World's Fai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 81: 2(June 2000):15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