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女神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女神頌》梵語देवीमाहात्म्यम्,拉丁字母轉寫:Devi Mahatmyam,又稱為《女神的榮光》,乃古印度的一部講述難近母杜爾迦大戰阿修羅軍的故事,成書於西元前4世紀至西元5世紀之間。[1][2][3]

該文包含700節經文,分為13章,[4][5]這是了解印度降魔女神難近母功績的重要作品[6][7],對於印度女神的信仰也有推波助瀾之功。《女神頌》也是印度某些瑜伽教派每日修行的功課,信徒相信只要每日持誦《女神頌》,就能打通身體的輪穴,潔淨自身的精神和體魄,享有人間的安樂,袪除一切災病。

第一個故事

[编辑]

首先出場的是戰敗的國王蘇羅達,他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土,孤獨地進入森林的一間修道院。他在那裡遇到了一個經商失敗、名叫三摩地的吠舍,他們同樣都失去所有,同樣都被「我執」操控,痛苦不堪卻又無法自拔,在相同境遇下他們相知相惜,一起去請修道院的聖者開示。 聖者開示說:「所有萬物都被操縱在「摩訶摩耶」的大能之下,由於「摩訶摩耶」的力量,這個世界才能運作,所有生物都受到痛苦,所有生物也都享受歡樂,就算是多聞之士也被「摩訶摩耶」的力量所操縱,充滿了謬見,「摩訶摩耶」是宇宙的創造者,如果得她歡喜,她便會給人類永恆的救贖。「摩訶摩耶」是一切束縛與解脫的原因,她便是一切,她是永恆的,她是最高力量的顯現,她是為了諸神的褔祉才出世的。關於她如何出世有好幾個故事。」 接下來,聖者開始娓娓道來女神「摩訶摩耶」的故事。當天地初開,勞累的毗濕奴陷入沉睡時,從祂的耳垢出現了兩個惡魔,他們想趁機將梵天吃掉。梵天便向太初之母禱告,這位宇宙之母是整個宇宙的支援者,是一切的創造者、持護者和毀滅者。一聽到梵天的祈禱,「摩訶摩耶」便從四面八方進入毗濕奴的身體將衪喚醒,而毗濕奴也立刻消滅這兩個惡魔。這便是摩訶摩耶出世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

[编辑]

聖者接著述說很久以前,天神和阿修羅之間發生了一場百年大戰,天神被阿修羅打得大敗,還被趕出天界,淪落凡間。天神跑去哀求梵天濕婆毗濕奴,請祂們出面,怒不可抑的三相神各自從眼睛射出怒火,怒火中誕生了降魔女神難近母,眾天神高興之餘紛紛將自己的武器交給她去降服阿修羅。 難近母和以牛魔王摩希刹為首的阿修羅,展開天地變色的激戰,阿修羅魔軍精銳盡出、難近母兵來將擋地悉數將百萬魔軍殲滅。看到折騰百年的戰爭終於獲得勝利,天神落下興奮的眼淚,撒下如人雨般的花朵,而難近母也允諾一旦天神再遇到魔軍,她必將再度降臨斬妖除魔。[8][9]

第三個故事

[编辑]

這次同樣是天神被阿修羅殺得慘敗,眾神於是到雪山向「摩訶摩耶」祈禱,希望她能夠再次出面降服阿修羅,恰好雪山女神到此準備沐浴,聽聞天神泣訴,憤怒之下讓難近母再次出現。而這次的正邪纏鬥更加激烈,當難近母快無法招架時,從她的額頭誕生了黑天女,在難近母黑天女聯手力戰之下,阿修羅最後終於不敵這兩位凶暴善戰的女神。 獲得勝利的難近母這次受到天神更熱烈的讚美,她說:「我的故事要向每一個人傳頌,這是一項極大的祝福。唱頌我榮光的家庭會得到平安和祝福、保護我信眾的人,我會為他們消滅所有的疾病和憂慮。」 聽聞聖者所說的《女神的榮光》,國王和吠舍開始念誦《女神頌》並勤修苦行,難近母果然允諾他們的心願,國王鼓起勇氣再度向敵人宣戰,最後收復失土。吠舍向女神要求的是智慧,而他最後也成為一個大智慧者。

參考文獻

[编辑]
  1. ^ Cheever Mackenzie Brown 1998,第77 note 28頁.
  2. ^ Coburn 1991,第13頁.
  3. ^ Coburn 2002,第1頁.
  4. ^ Coburn 1991,第27-31頁.
  5. ^ Tracy Pintchman 2014,第86頁.
  6. ^ June McDaniel 2004,第215-216頁.
  7. ^ David Kinsley 1988,第101-102頁.
  8. ^ Laura Amazzone. Goddess Durga and Sacred Female Power.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12: 5–10. ISBN 978-0-7618-5314-5. 
  9. ^ Thomas B. Coburn. 3. The Text in Translation. Encountering the Goddess: A Translation of the Devi-Mahatmya and a Study of Its Interpre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29–86 (Complete translation) [2018-12-05]. ISBN 978-0-7914-99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