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威廉·拉姆齐

聆聽這篇條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廉·拉姆齐
William Ramsay 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出生1852年10月2日
英国格拉斯哥
逝世1916年7月23日
英国白金汉郡海威科姆
居住地英国白金汉郡海威科姆
国籍英国
母校格拉斯哥大学
图宾根大学
知名于发现众多惰性气体元素
奖项诺贝尔化学奖(1904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学
机构布里斯托尔大学(1880-1887)
伦敦大学学院(1887-1913)
博士導師威廉·鲁道夫·菲蒂希
博士生爱德华·查尔斯·西里尔·巴利
詹姆斯·约翰斯顿·多比英语James Johnston Dobbie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威廉·拉姆齐爵士,KCB(英語:Sir William Ramsay,1852年10月2日—1916年7月23日),英国化学家,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

早期经历

[编辑]

威廉·拉姆齐1852年出生于格拉斯哥。其叔父安德鲁·拉姆齐英语Andrew Ramsay (geologist)是一位地质学家[2]

威廉·拉姆齐从格拉斯哥学院毕业后,进入格拉斯哥大学,期间师从化学家托马斯·安德森。后来又到德国图宾根大学,在另一位化学家威廉·鲁道夫·菲蒂希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Investigations in the Toluic and Nitrotoluic Acids)。博士毕业后,他回到格拉斯哥,在安德森学院担当托马斯·安德森的助手。1879年,拉姆齐被布里斯托尔大学任命为化学教授。1881年,他与玛格丽特·布坎南(Margaret Buchanan)结婚。[2]

学术研究

[编辑]

1887年起,威廉·拉姆齐到伦敦大学学院担任化学系主任。他一生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正是出自这一时期。1885年至1890年间,他发表了几篇关于氮氧化物的重要论文。这些研究为他后来更杰出的成果奠定了基础。[2]

1894年4月19日傍晚,拉姆齐参加了瑞利举办的一个讲座。瑞利此前发现用亚硝酸铵分解法得到的氮气与从空气中提取到的“氮气”具有不同的密度。瑞利与拉姆齐讨论后决定共同探索这一现象的原因。他们立即在各自的实验室里对此展开研究,并几乎每天保持联络,互相通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同年8月,拉姆齐和瑞利宣布发现元素[2][3]1895年,他从钇铀矿中分离出,证明了这种之前仅被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让森在太阳光谱中观测到的元素在地球上也存在。[4]随后的几年,拉姆齐又相继发现了[2]1903年,他与弗雷德里克·索迪合作在放射中探测到氦。[2]1910年,他与罗伯特·怀特洛-格雷英语Robert Whytlaw-Gray一起分离出,并测定其密度为已知气体中最高。[5]

1904年,因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威廉·拉姆齐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1]

生活

[编辑]
《名利场》杂志上的拉姆齐漫画

威廉·拉姆齐居住在白金汉郡海威科姆,直至1916年7月23日因鼻癌去世。海威科姆有一所建于1976年的中学为纪念威廉·拉姆齐而被命名为“威廉·拉姆齐爵士中学英语Sir William Ramsay School”。

紀念

[编辑]

2019年10月2日,為了紀念拉姆齊167歲誕辰,搜尋引擎谷歌於首頁推出Google塗鴉來紀念。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04. 诺贝尔基金会.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26日) (英语). 
  2. ^ 2.0 2.1 2.2 2.3 2.4 2.5 Biography. 诺贝尔基金会.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7日) (英语). 
  3. ^ (英文)Lord Rayleigh; William Ramsay. Argon, a New Constituent of the Atmospher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894–1895, 57 (1): 265–287. doi:10.1098/rspl.1894.0149. 
  4. ^ 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新华网.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9日) (中文). 
  5. ^ (法文)W. Ramsay and R. W. Gray. La densité de l’emanation du radium. C. R. Hebd. Séances Acad. Sci. 1910, 151: 126–128 [200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