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尖吻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尖吻鱘
A. o. oxyrinchus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目: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科: 鱘科 Acipenseridae
属: 鲟属 Acipenser
种:
尖吻鱘 A. oxyrinchus
二名法
Acipenser oxyrinchus
Subspecies
異名[2][3]
  • Sturio accipenser Strøm 1784
  • Acipenser lichtensteinii Bloch & Schneider 1801
  • Acipenser (Antaceus) lecontei Duméril 1867
  • Acipenser (Antaceus) hallowellii Duméril 1870
  • Acipenser (Huso) kennicottii Duméril 1870
  • Acipenser (Huso) girardi Duméril 1870
  • Acipenser (Huso) macrorhinus Duméril 1870
  • Acipenser (Huso) bairdii Duméril 1870
  • Acipenser (Huso) holbrookii Duméril 1870
  • Accipenser ruthenus major Schöpf 1788
  • Acipenser (Huso) mitchillii Duméril 1870
  • Acipenser (Huso) storeri Duméril 1870
  • Acipenser oxyrhynchus (lapsus)

尖吻鱘學名Acipenser oxyrhynchus oxyrhynchus),又名大西洋鱘(Atlantic sturgeon)是鱘科下的一個物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它們分佈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岸。美洲最初的殖民時期,它們的數量仍很豐富,但因過度漁獵及水質污染,以致數量大幅下降。它們現時已被列為近危,在有些地區甚至已經滅絕。它們的壽命可以達60歲,長達4.6米及重超過360公斤,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分類

[编辑]

特徵

[编辑]

尖吻鱘沒有鱗片,只有5行骨質的甲板。最大的標本可以重超過360公斤及接近4.6米長,一般則重130公斤及長1.8-2.4米。它們背部呈藍黑色及橄欖綠色,腹部白色。其吻較長,口邊各有4條鬚。

生命周期

[编辑]

尖吻鱘6歲前都會留在河口,期後才會游到海洋中。一直以來,短吻鱘都被誤認為是幼生的尖吻鱘。尖吻鱘要到7-23歲才達至性成熟,還要視乎性別溫度。當成熟後,它們會往上游產卵。雌魚一次可以產達80-375萬顆卵,但要每2-6年才會產卵一次。產卵後的雌魚會游回下游,但雄魚卻會留在上游直至冷水的增加。它們可能會回到海洋,或是留在近海岸線的地方。它們一般可以活到60歲,也曾有紀錄達100歲之齡。它們有也會完全跳出水面,但令其跳起的原因不明。[4]

經濟歷史

[编辑]

最初尖吻鱘被認為是完全沒有價值的魚類。粗糙的魚皮經常弄穿漁網,令漁民轉而捕獵較具價值的其他魚類。但是,當利用尖吻鱘製成的產品出現後,其漁業十分興旺。在維吉尼亞州,它們的漁業十分具價值,比龍蝦所得的利潤還要高。在大西洋海岸的漁業主要是為食物、皮革及魚膠。於十九世紀末,美國每年就有達300萬公斤的尖吻鱘出口。不過因為濫捕,幾年之內就大幅下趺至只有1萬公斤。它們現時要是用來生產魚子醬

保育狀況

[编辑]

由於長期的過度漁獵,尖吻鱘現時為瀕危物種,其保育主要是靠禁止捕獵。[5]美國政府並沒有將尖吻鱘列為全國性瀕危。不過有很多團體都留意它們受危的狀況,但卻沒有足夠資料將之列入保育範圍。

美國漁業學會(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認為尖吻鱘現正瀕危。切薩皮克灣是尖吻鱘在維吉尼亞州最後已確認的棲息地。於2007年5月,研究發現在整條河上發現只有175條尖吻鱘,其中15條長逾4.5米。[6]另外在馬里蘭州於2005年至2006年就發現了捕獵了大量的尖吻鱘。[7]喬治亞大學也有在喬治亞州阿爾塔馬哈河(Altamaha river)進行對尖吻鱘的生態研究。

近年的研究發現波羅的海消失的是尖吻鱘而非以往相信的歐洲鱘。尖吻鱘是於約1300年前來到波羅的海,並取代了原住的物種[8]有計劃將尖吻鱘由加拿大聖約翰河(Saint John river)重新引入到德國波蘭交界的奧得河在波羅的海的河口[9]

參考

[编辑]
  1. ^ Acipenser oxyrinch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6. [23 February 2009]. 
  2.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6). Acipenser oxyrinchus. FishBase. Version 2006-04.
  3. ^ Acipenseridae (PDF). Deeplyfish- fishes of the world. [18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9-18). 
  4. ^ Maryland DNR Fisheries Service. Atlantic Sturgeon. Maryland Fish Facts. 2008-02-22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9). 
  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IUCN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Karl Blankenship. Biologists fail to successfully spawn two female Atlantic sturgeon. Bay Journal. Sep 2007: 7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3). 
  7. ^ Maryland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Reward for Live Sturgeon. [200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5). 
  8. ^ Arne Ludwig, Ursula Arndt, Sebastian Lippold, Norbert Benecke, Lutz Debus, Timothy L King, and Shuichi Matsumura. Tracing the first steps of American sturgeon pioneers in Europe. BMC Evol Biol. 2008, 8: 221. doi:10.1186/1471-2148-8-221. 
  9. ^ Philip Bethge. Bringing the Sturgeon Back to Germany. Spiegel Online. 2006-10-31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8).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