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尼哥拉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哥拉主義英文Nicolaism,亦稱NicholaismNicolationism或者Nicolaitanism)是一個負面意涵的稱號。發生在11世紀至11世紀的中世紀教會,神職人員在道德上出現嚴重墮落、離譜與腐敗行徑,使得教廷為之所苦,教會與神職人員形象大受打擊與質疑。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東王國的日爾曼王亨利三世(1039年-1056年)時期,才能傑出的亨利三世王干預當時教廷的混亂情況──「教宗昏庸無道,教延為爭奪羅馬教宗職位鬧得滿城風雨」,並且亨利三世任用一批品格高尚的宗教改革家,其中之一為希勒德布蘭Hildebrand),就是之後的教宗貴格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1073年-1085年)。因著貴格利七世在教延的革新,並受到帝國法國境內興起的一波修道制度新覺醒──克呂尼改革運動(994年-1109年)是在個人信仰生命上有聖潔的絕對要求,此運動並在帝國內受到持續性的推廣及響應,隨後順利的將尼哥拉主義、西門主義於聖職界的破壞力有效的消毀與控制。[1][2]

歷史背景

[编辑]

尼哥拉一黨究竟何所指,目前也只能猜測。第二世紀愛任紐的作品中,認為那是指聖經裡的異教歸信者尼哥拉(徒6:5),但這可能只是臆測之語。亦有學者認為是指來自異教徒的逼迫,如《啟示錄》2:2中的“惡人”或《啟示錄》中2:9和3:9的“猶太人”,但這也只是猜測。歷史雖然沒有為讀者存留真相,而語源之路也因著過分曲折而讓人質疑,然而在面對尼哥拉黨之謎時,卻也不是完全沒有線索。最合理的推測是,尼哥拉黨是那些與假先知巴蘭的觀點近似的人——他們縱容、寬待不道德的行為,容忍吃祭過偶像的食物,無度的放縱肉體的私慾,實行淫亂。(啟2:14-5)其教導是越過基督信仰的自由,而在信仰上與異教妥協,腳踏兩條船。[3][4][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aniel E. Bornstein.People's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4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09), 179.
  2. ^ 華爾克,《基督教會史》,謝受靈、趙毅之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348-51。
  3. ^ 基納,《啟示錄》國際釋經應用系列66,鐘越娜譯(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6年),129-40。
  4. ^ 羅偉,《啟示錄注釋(上)》(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7年),398-401。
  5. ^ 李群,《啟示錄注釋》(香港:天道書樓,2005年),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