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意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意志力

意志(英語:will,又譯:志願[註 1])作为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它经常被定义成不同的形式。

意志作为内在动力

[编辑]

尼采将意志近似地定义为任意内在动机性的行动(any internally motivated action),但更狭义一些。它更象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火花”(creative spark),一种绝对的独立性和顽强性。 另外,如果一个人选择不去偷盗是因为摩西十诫中是这么说的,他是在用自由意志选择遵守;同样如果一个人买某张音乐CD是因为他的朋友推荐,他是在用自由意志选择采纳建议。

意志作为一切

[编辑]

对于唯心主义者们来说,物质世界或者不存在,或者就是另一“真实”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康德物自体)的派生物。在其中一些唯心主义者们看来,这一真实世界只是意志的作用。甚至某人被警察拘捕,那也是他受到意志的作用,他的思考只是受到其意志的摆布,而人本身不能超越意志。这种思想见于例如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如同阿莱斯特·克劳利这样的神秘主义宇宙观拥护者们的作品中。

自由意志

[编辑]

这一术语的标准用法是指一种连接原因事件和表象事件的内在动力。跳下悬崖是由于自由意志的作用,而不慎摔落或者被人推下悬崖则不是自由意志的作用。有些人相信我们所具有的“自由意志”并不是真正自由的,对于自由意志的感觉只是某种幻觉。这一观点通常是因为对于内在动力而言,它总是受到某一先前的内在事件的影响,从而真正的内在动力并不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个预先决定的未来,我们或者就只是量子物理中随机性的某种侥幸,那么自由意志也是不可能的。

相关学科中的意志

[编辑]

心理學

[编辑]

心理学家也处理关于意志的问题。一些人具有一种高度的内在目的性(尼采会认同他们),他们会做出对他们而言最有利的选择。而另一些人则是意志薄弱的,他们容易受到社会意见(外在目的性)或者外界的引导。他们同样研究“意志力薄弱”(Akrasia)的现象,即人们为什么有时候明知道自己有最好的选择却不去这么做(例如,明智地选择戒烟后又重新开始抽烟)。弗洛伊德心理学拥护者们强调无意识心理unconscious mind)的重要性要大于表面上有意识的意志作用。

社會學

[编辑]

研究集体心理学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划清了指向集体目的意志(Wesenwille or essential will,必要的意志)和指向个人目的的意志(Kürwille or arbitrary will,独断的意志)之间的差别。

註解

[编辑]
  1. ^ 清朝和民國的翻譯家,嚴復郑超麟將西方哲學的「意志」譯為「志願」。鄭超麟譯作《辯證法的唯物論》有句「我是一個有自由志願,能自由選擇,因此會自由行動的人」[1]。若按現代翻譯習慣,句中的「自由志願」會譯成「自由意志」。

參考文獻

[编辑]
  1. ^ 伏爾佛遜 (S.Y. Wolfson). 辯證法的唯物論. 由鄭超麟翻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我是一個有自由志願,能自由選擇,因此會自由行動的人 


深入阅读

[编辑]